導航中醫(yī)藥

 找回密碼
 注冊
樓主: 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曹東義師徒每日一講散記

[復制鏈接]
1601
 樓主| 發(fā)表于 2021-6-22 22:02:39 | 只看該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1年6月19日)“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王群才中醫(yī)師講述曹東義教授編著的《中醫(yī)外感熱病學史》內容:
         第五章:錯簡與補亡論下的寒溫論爭。
         第四節(jié):方有執(zhí)、喻嘉言以錯簡改《傷寒》。
      方有執(zhí)、喻嘉言是持《傷寒論》錯簡學說最為著名的兩個醫(yī)家,而且是按照自已的推想,重新編排《傷寒論》的最早的醫(yī)家,他們的觀點曾經(jīng)深刻地影響了其后的《傷寒論》研究,致使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傷寒論》教材,都是去掉了《傷寒例》《評脈法》《辨脈法》等所謂王叔和的“私貨"的“潔本《傷寒論》”。曹東義教授認為:方有執(zhí)、喻嘉言改編《傷寒論》雖然有其深遠的根據(jù),也有利于深刻地研究和揭示《傷寒論》的豐富蘊藏,但是,其深層的原因,應當源于希望重新認識《傷寒論》,以便從中發(fā)掘治療溫熱病的更好方法。
       屆時我們共同學習具體內容。http://www.ynjkcy.com/zywg
       祝賀河北中醫(yī)王群才中醫(yī)師講座成功!他講述了曹東義《中醫(yī)外感熱病學史》之中,方有執(zhí)、喻嘉言以錯簡改《傷寒》的有關內容。
         外感熱病所研究的內容,包含了很多傳染病的共有規(guī)律,張仲景《傷寒論》雖然有繼承和發(fā)展,也不能窮盡所有診治經(jīng)驗。因此,方有執(zhí)、喻嘉言改編《傷寒論》雖然有其根據(jù),也有利于深刻地研究和揭示《傷寒論》的豐富蘊藏,但是,其深層的原因是解決此前提出的“辛溫解表難用”,以及如何建立一個“開放系統(tǒng)”,以便包容后世的“新成果”。
       因此,重新認識《傷寒論》,為溫熱病尋找更好診治方法,不僅是古人的任務,也是今人的奮斗目標。
      “清肺排毒湯”的應運而生,難道僅僅是“經(jīng)方今用”的簡單問題?

感謝衡水中醫(yī)王群才的講述和分享。

1602
 樓主| 發(fā)表于 2021-6-22 22:03:42 | 只看該作者
         大家好!今周日晚上(2021年6月20日),“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安徽中醫(yī)曹傳龍講座,他繼續(xù)講《溫病學》。他將接著為大家分享溫病的診治。
今天晚上要講的內容是:暑濕的病因病機及診治方藥。
請大家一起期待和收聽。http://www.ynjkcy.com/wbx
       祝賀安徽中醫(yī)曹傳龍講座成功!他繼續(xù)講了《溫病學》暑濕的病因病機及診治方藥。
       吳鞠通《溫病條辨》說:“暑溫者,正夏之時,暑病之偏于熱者也!
       “形似傷寒,但右脈洪大而數(shù),左脈反小于右,口渴甚,面赤,汗大出者,名曰暑溫,在手太陰,白虎湯主之;脈芤甚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此標暑溫之大綱也!
        “傷暑則先發(fā)熱,熱極而后惡寒,蓋火盛必克金,肺性本寒,而復惡寒也。然則傷暑之發(fā)熱惡寒雖與傷寒相似,其所以然之故實不同也,學者誠能究心于此,思過半矣。脈洪大而數(shù),甚則芤,對傷寒之脈浮緊而言也。獨見于右手者,對傷寒之左脈大而言也。右手主上焦氣分,且火克金也,暑從上而下,不比傷寒從下而上,左手主下焦血分也,故傷暑之左脈反小于右?诳噬趺娉嗾,對傷寒太陽證面不赤,口不渴而言也;馉q津液,故口渴;鹕跷从胁粺┱,面赤者,煩也,煩字從火從頁,謂火現(xiàn)于面也。汗大出者,對傷寒汗不出而言也。首白虎例者,蓋白虎乃秋金之氣,所以退煩暑,白虎為暑溫之正例也。其源出自《金匱》,守先圣之成法也!

謝謝曹傳龍的講述和分享。

1603
 樓主| 發(fā)表于 2021-6-22 22:04:29 | 只看該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1年6月21日)晚上“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石家莊福妙堂傳統(tǒng)中醫(yī)門診部主任時小環(huán)醫(yī)師繼續(xù)講述曹東義教授編著的《國醫(yī)大師·朱良春卷》第四章“薪火相傳”中的部分內容。

在此節(jié)中我們將共同學習薪火相傳中第八節(jié)漫談萎縮性胃炎之證治、第九節(jié)  治療慢性腎炎的七點經(jīng)驗的具體內容。屆時我們一起學習!http://www.ynjkcy.com/zlcqj
    祝賀石家莊福妙堂傳統(tǒng)中醫(yī)門診部主任時小環(huán)醫(yī)師講座成功!他講述《國醫(yī)大師·朱良春卷》漫談萎縮性胃炎之證治、 治療慢性腎炎的七點經(jīng)驗的具體內容。

    朱老說,中醫(yī)學十分重視整體觀念,常從辨證求因、審因論治著眼。因此,慢性萎縮性胃炎就有氣滯、血瘀、濕阻、熱郁、氣虛、陰虛,脾虛、腎虛等的病機分析。
可見本病錯綜復雜,既有胃失和降、脾胃濕熱、胃陰不足之征象;又有脾胃虛寒、脾失健運,或脾不升清、肝氣郁滯的征候。
慢性腎炎的致病因素比較復雜,脾腎兩虛為發(fā)病的內在因素;風寒濕熱為其發(fā)病的誘因;而臟腑、氣血、三焦氣化功能的失調,乃是構成本病發(fā)生的病理基礎。在治療上應標本兼顧,補泄并施,益氣化瘀,通腑泄?jié)幔勺喙Α?br />
感謝時小環(huán)主任的講述和分享。

1604
 樓主| 發(fā)表于 2021-6-22 22:05:15 | 只看該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1年6月22日)的“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世界中醫(yī)藥學會聯(lián)合會一技之長專業(yè)委員會張培紅副秘書長為大家講述《國醫(yī)大師朱良春全集·臨證治驗卷》朱良春大師的文章“蟲類藥治療疑難雜癥的經(jīng)驗體會(四)”。
    請大家關注收聽張培紅副秘書長的精彩講述。http://www.ynjkcy.com/zlcqj
        祝賀世界中醫(yī)藥學會聯(lián)合會一技之長專業(yè)委員會副秘書長、河北省中醫(yī)藥科學院張培紅主任講座成功!她為大家講述了《國醫(yī)大師朱良春全集·臨證治驗卷》“蟲類藥治療疑難雜癥的經(jīng)驗體會(四)”的有關內容。
談起蟲類藥來,朱老的話匣子打開之后,就會滔滔不絕。當問他何時開始研究蟲類藥,受什么啟發(fā)而開始的?他不假思索,就談到了自己的老師章次公先生。
朱老說:“吾師章次公先生對仲景之學有精深之造詣,善用蟲類藥治療沉疴痼疾。如對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肝脾腫大、腹脹,善用攻補兼施之法,嘗取蟅蟲、蜣螂蟲、螻蛄、將軍干等,配合益氣養(yǎng)血、補益肝腎之品,多能迅速控制癥狀。師兄姜春華教授亦喜用下瘀血湯治療肝硬化,屢奏殊功。我個人曾根據(jù)章師之經(jīng)驗,制訂‘復肝散’(紅參須、雞內金、紫河車、廣郁金、廣姜黃、參三七、地鱉蟲、炮山甲)治療慢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大能消癥破積,縮小肝脾,改善肝質,恢復肝功,增加食欲,并有提高血漿蛋白、糾正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之功。這些成功的經(jīng)驗,促使我在遇到疑難病例的時候,注意留心蟲類藥,它們具有一般草木藥所不具備的重要作用。”

      感謝張培紅副秘書長的精彩講述和分享。

1605
 樓主| 發(fā)表于 2021-6-22 22:10:51 | 只看該作者
@所有人
今晚8點(2021年6月22日),中醫(yī)名家曹東義教授,為我們深度解讀《黃帝內經(jīng)》第87講  五運六氣第六篇:《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一(7)》。
       學習方法:直接點擊鏈接進入,或者關注《燕趙中醫(yī)》公眾號,點擊:在線課堂進入。
      曹東義,主任中醫(yī)師,碩士生導師,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師帶徒指導老師,河北省中醫(yī)藥科學院原副院長,師承國醫(yī)大師鄧鐵濤、朱良春,現(xiàn)任河北省中醫(yī)藥文化交流協(xié)會副會長、世界中聯(lián)一技之長分會會長、河北省中醫(yī)藥學會張仲景學術思想研究會會長,出版著作41部,發(fā)表論文180多篇,文字累計500余萬。
   今日講座內容
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一(7)
帝曰:善。五運氣行主歲之紀,其有常數(shù)乎?岐伯曰:臣請次之。
  甲子、甲午歲,上少陰火,中太宮土運,下陽明金。熱化二,雨化五,燥化四,所謂正化日也。其化上咸寒,中苦熱,下酸熱,所謂藥食宜也。
  乙丑、乙未歲,上太陰土,中少商金運,下太陽水。熱化寒化勝復同,所謂邪氣化日也,災七宮。濕化五,清化四,寒化六,所謂正化日也。其化上苦熱,中酸和,下甘熱,所謂藥食宜也。
  丙寅、丙申歲,上少陽相火,中太羽水運,下厥陰木,火化二,寒化六,風化三,所謂正化日也,其化上咸寒,中咸溫,下辛溫,所謂藥食宜也。
  丁卯、丁酉歲,上陽明金,中少角木運,下少陰火。清化熱化勝復同,所謂邪氣化日也,災三宮,燥化九,風化三,熱化七,所謂正化日也。其化上苦,小溫,中辛和,下咸寒,所謂藥食宜也。
  戊辰、戊戌歲,上太陽水,中太征火運,下太陰土,寒化六,熱化七,濕化五,所謂正化日也。其化上苦溫,中甘和,下甘溫,所謂藥食宜也。
  己巳、己亥歲,上厥陰木,中少宮土運,下少陽相火,風化清化勝復同,所謂邪氣化日也,災五宮,風化三,濕化五,火化七,所謂正化日也。其化上辛涼,中甘和,下咸寒,所謂藥食宜也。
  庚午、庚子歲,上少陰火,中太商金運,下陽明金,熱化七,清化九,燥化九,所謂正化日也。其化上咸寒,中辛溫,下酸溫,所謂藥食宜也。
  辛未、辛丑歲,上太陰土,中少羽水運,下太陽水,雨化風化勝復同,所謂邪氣化日也。災一宮,雨化五,寒化一,所謂正化日也。其化上苦熱,中苦和,下苦熱,所謂藥食宜也。
  壬申、壬寅歲,上少陽相火,中太角木運,下厥陰木;鸹,風化八,所謂正化日也。其化上咸寒,中酸和,下辛涼,所謂藥食宜也。
  癸酉、癸卯歲,上陽明金,中少征火運,下少陰火。寒化雨化勝負同,所謂邪氣化日也。災九宮,燥化九,熱化二,所謂正化日也。其化上苦小溫,中咸溫,下咸寒,所謂藥食宜也。
  甲戌、甲辰歲,上太陽水,中太宮土運,下太陰土,寒化六,濕化五,正化日也。其化上苦熱,中苦溫,下苦溫,藥食宜也。
  乙亥、乙巳歲,上厥陰木,中少商金運,下少陽相火,熱化寒化勝負同,邪氣化日也。災七宮,風化八,清化四,火化二,正化度也。其化上辛涼,中酸和,下咸寒,藥食宜也。
  丁丑、丁未歲,上太陰土,中少角木運,下太陽水,清化熱化勝負同,邪氣化度也。災三宮,雨化五,風化三,寒化一,正化度也。其化上苦溫,中辛溫,下甘熱,藥食宜也。
  戊寅、戊申歲,上少陽相火,中太征火運,下厥陰木,火化七,風化三,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甘和下辛涼,藥食宜也。
  己卯、己酉歲,上陽明金,中少宮土運,下少陰火,風化清化勝負同,邪氣化度也。災五宮,清化九,雨化五,熱化七,正化度也。其化上苦小溫,中甘和,下咸寒,藥食宜也。
  庚辰、庚戌歲,上太陽水,中太商金運,下太陰土,寒化一,清化九,雨化五,正化度也。其化上苦熱,中辛溫,下甘熱,藥食宜也。
  辛巳、辛亥歲,上厥陰木,中少羽水運,下少陽相火,雨化風化勝負同,邪氣化度也。災一宮,風化三,寒化一,火化七,正化度也。其化上辛涼,中苦和,下咸寒,藥食宜也。
  壬午、壬子歲,上少陰火,中太角木運,下陽明金,熱化二,風化八,清化四,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酸涼,下酸溫,藥食宜也。
  癸未、癸丑歲,上太陰土,中少征火運,下太陽水,寒化雨化勝負同,邪氣化度也。災九宮,雨化五,火化二,寒化一,正化度也。其化上苦溫,中咸溫,下甘熱,藥食宜也。
  甲申、甲寅歲,上少陽相火,中太宮土運,下厥陰木,火化二,雨化五,風化八,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咸和,下辛涼,藥食宜也。
  乙酉、乙卯歲,上陽明金,中少商金運,下少陰火,熱化寒化勝負同,邪氣化度也。災七宮,燥化四,清化四,熱化二,正化度也。其化上苦小溫,中苦和,下咸寒,藥食宜也。
  丙戌、丙辰歲,上太陽水,中太羽水運,下太陰土,寒化六,雨化五,正化度也。其化上苦熱,中咸溫,下甘熱,藥食宜也。
丁亥、丁巳歲,上厥陰木,中少角木運,下少陽相火,清化熱化勝負同,邪氣化度也。災三宮,風化三,火化七,正化度也。其化上辛涼,中辛和,下咸寒,藥食宜也。
  戊子、戊午歲,上少陰火,中太征火運,下陽明金,熱化七,清化九,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甘寒,下酸溫,藥食宜也。
  己丑,己未歲,上太陰土,中少宮土運,下太陽水,風化清化勝負同,邪氣化度也。災五宮,雨化五,寒化一,正化度也。其化上苦熱,中甘和,下甘熱,藥食宜也。
  庚寅、庚申歲,上少陽相火,中太商金運,下厥陰木,火化七,清化九,風化三,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辛溫,下辛涼,藥食宜也。
  辛卯、辛酉歲,上陽明金,中少羽水運,下少陰火,雨化風化勝負同,邪氣化度也。災一宮,清化九,寒化一,熱化七,正化度也。其化上苦小溫,中苦和,下咸寒,藥食宜也。



1606
 樓主| 發(fā)表于 2021-6-25 11:02:19 | 只看該作者
   大家好,本周三(2021年6月23日)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王秀民和大家一起掀開學習曹東義老師作為執(zhí)行主編的《河北中醫(yī)五千年》。關于中藥的起源,曾經(jīng)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有的說來源于勞動人民的食物采集活動,當誤食了某種植物果實之后,引發(fā)中毒就會告誡后人某種果實有毒;也可能因為偶然食用了某種植物而使原來的痛苦減輕了,就說某種植物有治療作用,也告訴后來的人,以便進一步驗證,日久之后就形成了經(jīng)驗,越積越多,就產(chǎn)生了藥物學。也有的說藥物的起源出于動物本能,在動物界就有許多受傷、或者發(fā)病之后的動物,因為痛苦而主動使用某種物質,以減少痛苦、加速痊愈的例子。以此,有的學者主張,醫(yī)藥的發(fā)明,應該是古人在患病過程之中,為了減輕痛苦而主動探索的經(jīng)驗積累,而不是偶然的采集食物時僥幸的收獲。而“戰(zhàn)爭”的大致經(jīng)過情況是由神話傳說所透露的,因此更具體的細節(jié)已無從考索了。但是神話畢竟是歷史的投影,曲折地反映了事實的本身。從這個意義上說,涿鹿之戰(zhàn)堪稱為我國古代戰(zhàn)爭的濫觴。涿鹿之戰(zhàn)中,黃帝族之所以取得最后勝利盡管原因眾多,但是其注意從大家的事情和軍事兩方面作好準備是最主要的,《史記》稱“軒轅氏乃修德振兵”,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在戰(zhàn)爭過程中,黃帝族還善于爭取同盟者,并能注意選擇和準備戰(zhàn)場,巧妙利用有利于己不利于敵的天候條件,果斷及時進行反擊,從而一舉擊敗強勁的對手,建立自己對中原地區(qū)的控制。由于蚩尤氏一味迷信武力,連年對外擴張,“好戰(zhàn)必亡”,已預先埋下了失敗的種子。等故事,敬請王秀民講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
       祝賀石家莊市中醫(yī)院王秀民主任講座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學習曹東義為執(zhí)行主編的《河北中醫(yī)五千年》關于中藥起源的有關探索。

中藥和西藥不一樣,中藥不是實驗室里發(fā)明的,也不是制藥公司開發(fā)的化學合成品。
中藥來于天然,可以說:
天地精華聚成藥,
四氣五味入臟腑。
中藥大部分是中醫(yī)人親自嘗藥嘗出來的,也是他們在大自然采回來的。
本來是棵草,神農(nóng)嘗過成了寶。
看上去像垃圾一樣的草根樹皮,卻是環(huán)保低碳的自然藥物。
化學合成的西藥,雖然很精致,但是它們基本屬于大自然的“異物”;也是人體的異物。
化學藥品,
雖然有效,
但是,
生產(chǎn)的時候,污染環(huán)境;
吃進人體的時候,污染身體。
因此,西藥必須盡早排出去,否則就蓄積中毒。
中藥與人類長期共生共存,
中醫(yī)有化毒為藥,變廢為寶的慧眼和圣手。
這需要訓練,并且經(jīng)常注意。
因為“毒藥不分”,才能避免中毒。
也就是,用好了就是藥,用不對就是毒。
中醫(yī)的大智慧,就是可以化毒為藥,
做到“有毒無害”而有益。
感謝王秀民主任的講述和分享!

1607
 樓主| 發(fā)表于 2021-6-25 11:03:32 | 只看該作者
各位中醫(yī)同道,中醫(yī)愛好者:
        大家好!“世中聯(lián)一技之長分會”《空中課堂》周四講課組成員雷寶淳帶著大家一起學習河北醫(yī)科大學李恩教授主編的著作《醫(yī)學向何處去》
    今晚(6.24)主要講解的內容是本書第四篇“中西醫(yī)結合醫(yī)學”中“如何搞中西醫(yī)結合”第三和第四小節(jié)。
   1.“意形并重”范式與中西醫(yī)結合的創(chuàng)立
     2.從藏象理論入手,研究中西醫(yī)結合的思維模式

    期待雷寶淳的分享,歡迎大家批評指正。http://www.ynjkcy.com/yxhcq
        祝賀河北中醫(yī)雷寶淳講座成功!他帶著大家一起學習了河北醫(yī)科大學李恩教授主編的《醫(yī)學向何處去》中“如何搞中西醫(yī)結合”的有關內容。
   1.“意形并重”范式是中醫(yī)的特色,古人叫“五神臟”與“形神一體”,西方古代的傳統(tǒng)是精神歸教堂,肉體歸醫(yī)院,形神分治。中西醫(yī)結合身心同調,充分利用中醫(yī)重視心神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創(chuàng)立“意形并重”學說,很有價值。
     2.從藏象理論入手,研究中西醫(yī)結合的思維模式。中醫(yī)藥不僅重視人體的整體性,強調五臟是人體的“核心”,五臟不僅與四肢百骸,與全身的皮脈筋骨肉,五官九竅都有聯(lián)系;而且五臟與天地萬物,也有密切的聯(lián)系;五臟與時空也有密切聯(lián)系。
這些內容,不是解剖結構所能表達的。
這就是藏象理論,是中醫(yī)的核心概念。
以此藏象為準,就能保障中西醫(yī)結合的方向不會走偏了。

    感謝雷寶淳的講述和分享。

1608
 樓主| 發(fā)表于 2021-6-30 17:36:52 | 只看該作者
        本周五晚上(2021年6月25日)的空中課堂我們繼續(xù)來學習賈謙先生的著作《中醫(yī)戰(zhàn)略》的第六講,張緒通博士的序言部分。張緒通博士,知名學者,1932年出生于名醫(yī)世家,取得醫(yī)學、法學和哲學多個博士學位,一直從醫(yī)從教于世界各地,尤其是長期從事中國道學文化的研究,造詣頗深。1976年在美國創(chuàng)立了道學會和明道大學。1990年多次返回祖國,傳播道學文化,引起轟動。張博士說:曼德爾松博士出版了一部巨著《一個醫(yī)學叛逆者的自白》,書中提到,我們應該如何捍衛(wèi)自己的生命,而不受醫(yī)生、化學藥物和醫(yī)院的坑害。敬請期待劉敬章的分享和講述。http://www.ynjkcy.com/
       祝賀孟村回族自治縣中醫(yī)院劉敬章講座成功!他與大家一起學習了賈謙先生的著作《中醫(yī)戰(zhàn)略》之張緒通博士的序言部分。
張緒通博士,1976年在美國創(chuàng)立了道學會和明道大學。1990年多次返回祖國,傳播道學文化,他對美國醫(yī)學有很深的了解,而且為呂嘉戈先生的《挽救中醫(yī)》寫了“勒克菲勒陰謀”,我從這個時候開始注意他的論述。
他的外曾祖父擔任過慈禧太后的御醫(yī),并出任過首任赴英欽差大臣,祖母也是著名的中醫(yī)。張緒通先生說:“記得我年輕時讀到蔡元培、傅斯年、胡適之等大師們的文章,說‘中醫(yī)藥不科學,應該丟進紙簍里去’。當時我們都很激動,認為這些大名人、大學者的話都必定是真知灼見,一定錯不了。盡管家里要我學中醫(yī)(張博士出身在御醫(yī)世家),但我還是叛逆地報考了西醫(yī),從臺灣、日本到美國,一直讀到博士。我這個喝洋墨水長大的西醫(yī),在臨床中碰到不少涉及到全身免疫系統(tǒng)的疾病,我和好多頗具知名度的美國醫(yī)療專家都會感到束手無策。于是,我又撿起祖上留給我的醫(yī)書,研究起中醫(yī)中藥,在臨床一用,還倒真靈;這時我才發(fā)現(xiàn):中醫(yī)藥不是不科學,而是非?茖W!
他在世界各地宣揚道學的理論,是美國道學基金會的創(chuàng)始人。十幾年前,張博士說,在全球性回歸大自然的今天,純天然藥物是繼化學藥物、生物制藥、基因工程類藥品之后最具發(fā)展前景的藥物。天然藥物因無明顯毒副作用,在治療局部疾病的同時,能明顯地調節(jié)人體的免疫功能,給藥途徑方便、價格低廉等優(yōu)勢,廣泛地受到世界不同膚色人們的青睞;同時也受制藥企業(yè)的推崇,因中藥等天然藥物研發(fā)成本低,研發(fā)周期短,研發(fā)成功概率高,藥品利潤空間大,市場發(fā)展前景好,已成為一塊誘人的奶酪。這就是“中醫(yī)藥國際化”的大背景。
張緒通先生還提醒我們要注意“資本陰謀”對于中醫(yī)藥的圍攻,他說,最近的一個例子,猶太國際的主腦人物洛克菲勒要求《世貿組織》中凡屬其麾下的成員國禁止買賣中成藥。歐盟首先響應,制定了《傳統(tǒng)藥品法案》。
感謝劉敬章的分享和講述。

1609
 樓主| 發(fā)表于 2021-6-30 17:41:25 | 只看該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1年6月26日)“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王群才中醫(yī)師講述曹東義教授編著的《中醫(yī)外感熱病學史》內容:
         第五章:錯簡與補亡論下的寒溫論爭。
         第五節(jié):柯韻伯將《傷寒論》引向雜病證治。
       柯韻伯名琴號似峰,原浙江慈溪人后遷居吳之虞山(今江蘇常熟),清初醫(yī)學家。他對仲景《傷寒論》研究多年,著有《傷寒論注》《傷寒論翼》《傷寒附翼》三書,合稱《傷寒來蘇集》。
       屆時我們共同學習具體內容。http://www.ynjkcy.com/zywg
        感謝河北中醫(yī)王群才中醫(yī)師講座成功!他講述了曹東義《中醫(yī)外感熱病學史》之柯韻伯將《傷寒論》引向雜病證治的有關內容。
       柯韻伯認為,仲景所著的著作原名為《傷寒雜病論》,其書中一定是傷寒與雜病混在一起,皆用六經(jīng)論述,而王叔和整理之時,才分為兩書,這種劃分本身就背離了仲景的原義。他說:“自叔和編次,傷寒、雜病分為兩書,于本(《傷寒》)論削去雜病。然論中雜病,留而未去者尚多,是叔和有《傷寒論》之專名,終不失傷寒雜病合論之根蒂也。名不副實,是非混淆,古人精義弗彰,是以讀之者鮮。而旁門歧路,莫知適從,豈非叔和編次之謬以惑之歟?世謂治傷寒,即能治雜病,豈知仲景《雜病論》,即在《傷寒論》中。且傷寒中又最多雜病夾雜其間,故傷寒與雜病合論,則傷寒、雜病之證治井然。今傷寒與雜病分門,而頭緒不清,必將以雜病混傷寒而妄治之矣!
經(jīng)過如此思考,柯韻伯提出了他對仲景六經(jīng)的看法,他說:“原夫仲景之六經(jīng),為百病立法,不專為傷寒一科。傷寒、雜病,治無二理,咸歸六經(jīng)之節(jié)制。六經(jīng)各有傷寒,非傷寒中獨有六經(jīng)也!薄秱摗分小胺矖l中不冠傷寒者,即與雜病同義!薄秱摗贰笆橇(jīng)之為病,不是六經(jīng)之傷寒。”

感謝王群才的講述和分享。

1610
 樓主| 發(fā)表于 2021-6-30 17:42:23 | 只看該作者
       今周日晚上(2021年6月27日),“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王紅霞主任與大家一起學習《中醫(yī)學原理探究》一書,本書是關于中醫(yī)學基本原理及其復興的學術專著,本作者是祝世訥先生。學習內容是中醫(yī)的獨到技術發(fā)明!詳情我們一起期待,王紅霞主任的學習!http://www.ynjkcy.com/
       祝賀河北省中醫(yī)藥科學院碩士導師王紅霞主任講座成功!她與大家一起學習了《中醫(yī)學原理探究》一書關于中醫(yī)學基本原理及其復興的學術專著,本作者是祝世訥先生。

祝先生中醫(yī)四診“以象診藏”、藏為本,象為標,是一種黑箱的方法;中藥是自然藥物“中醫(yī)化”,用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整體組合效應來解釋中藥;針灸也是這樣,借助于自然物質,賦予其中醫(yī)特殊的學術原理;按摩、拔罐等非藥物療法,也是中醫(yī)的獨到技術發(fā)明。

感謝王紅霞主任的講述和分享。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guī)則

QQ|Archiver|手機版|導航中醫(yī)藥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25 01:52 , Processed in 0.12042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