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中醫(yī)藥

 找回密碼
 注冊
樓主: 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曹東義師徒每日一講散記

[復制鏈接]
1821
 樓主| 發(fā)表于 2022-1-4 20:36:47 | 只看該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2年1月3日)晚上“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霍立軒醫(yī)師繼續(xù)講述曹東義教授編著的《國醫(yī)大師·朱良春卷》第五章“醫(yī)話隨談”中的部分內容。


本周一我們主要學習:《問齋醫(yī)案·三消》發(fā)微
三消一證,在《內經》總稱“消癉”,乃內熱消中而肌膚消瘦之疾也。以渴飲無度為上消,多食易饑為中消,煩渴引飲、便溺不攝或小便如脂為下消。蔣氏對三消病因的認識,本經旨而窮究其源。如云:“經以消渴乃膏粱之疾,形逸心勞,君火暴甚,肥甘助熱,腎水重傷,內水不足,欲得外水相救,故消渴引飲,如溪澗涸于炎暉,釜水耗于烈火。古人嘗推肥甘、石藥、酒、鹽為消渴之主要病因,蓋此類多服、久服,無不助熱生火,燔灼真陰。”
          祝賀河北中醫(yī)霍立軒醫(yī)師在隆堯講座成功!他講述了《國醫(yī)大師·朱良春卷》朱老研究《問齋醫(yī)案·三消》發(fā)微的有關內容。
     朱老說,蔣氏論上消曰:“上消屬肺”,乃“火爍金傷”。蓋肺本燥金,若心火移易,或燥熱熏灼,寧不渴飲以加?其論中消:“經以二陽結謂之消”,乃“手足陽明胃與大腸俱病”,蓋胃為水谷之海,大腸為傳導之官,二經熱結,則運納倍常,傳導失度,于是饑渴殊甚,而食不解饑;飲食不為肌膚,而愈食愈瘦。其論下消:“小便如膏,面色黧黑,耳輪干槁,肌肉瘦削,六脈細數少神”,“由煩勞火起于心,下應于腎,二火交熾,五液全消,損及腎脂”。人身真陰有幾,豈耐二火之消灼!是以真陰日槁而陽氣日亢,陰陽各造其偏,升降乖違,飲水難救其焚,其燥熱之氣,勢必將真陰消灼殆盡。要之,三消之病機,大抵可約之為燥熱傷陰,水火不交。
蔣氏辨證精細,指出:“溢飲之渴,除中之饑,皆非消證。”示人注意鑒別診斷。此病因燥熱過甚,水液不能濡潤周身,故易發(fā)癰疽、痤疿等,是以有“謹防疽發(fā)于背”,“不至外發(fā)癰疽為順”之類的告誡。關于此證的治療,蔣氏上承劉河間關于:“補腎水陰寒之虛,而瀉心火陽熱之實,除腸胃燥熱之甚,濟身中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結,津液生而不枯,氣血利而不澀,則病日已矣”的大法,把握燥熱與傷陰二者的辨證關系,約之為“凡治消證,必先蕩滌積熱,然后補陰”的法則,確有一定的指導意義。蓋蕩滌積熱,亦若釜底抽薪,實寓救陰之意。
         感謝霍立軒醫(yī)師的講述和分享。

1822
 樓主| 發(fā)表于 2022-1-4 20:39:10 | 只看該作者
群公告
直播即將開始~
今晚8點(2022年1月4日),相約燕趙中醫(yī)書院直播間,《曹東義帶你一起學內經》第113講——《九針十二原第一》。
   曹東義,主任中醫(yī)師,碩士生導師,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師帶徒指導老師,河北省中醫(yī)藥科學院原副院長,師承國醫(yī)大師鄧鐵濤、朱良春,現(xiàn)任河北中醫(yī)學院扁鵲文化研究院院長、燕趙中醫(yī)書院執(zhí)行院長、河北省中醫(yī)藥文化交流協(xié)會創(chuàng)會副會長、中華傳統(tǒng)中醫(yī)學會會長、世界中醫(yī)藥學會聯(lián)合會一技之長專業(yè)委員會會長,出版著作40余部,發(fā)表論文180多篇,文字累計500余萬。
    今日講座內容
《九針十二原第一》
黃帝問于岐伯曰:余子萬民,養(yǎng)百姓而收其租稅;余哀其不給而屬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藥,無用砭石,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榮其逆順出入之會。令可傳于后世,必明為之法,令終而不滅,久而不絕,易用難忘,為之經紀,異其章,別其表里,為之終始。令各有形,先立針經。愿聞其情。
  岐伯答曰:臣請推而次之,令有綱紀,始于一,終于九焉。請言其道!小針之要,易陳而難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門。未赭其疾,惡知其原?刺之微在速遲。粗守關,上守機,機之動,不離其空?罩兄畽C,清靜而微。其來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機之道者,不可掛以發(fā)。不知機道,扣之不發(fā)。知其往來,要與之期。粗之闇乎,妙哉,工獨有之。往者為逆,來者為順,明知逆順,正行無問。迎而奪之,惡得無虛?追而濟之,惡得無實?迎之隨之,以意和之,針道畢矣。
  凡用針者,虛則實之,滿則泄之,宛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大要曰: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言實與虛,若有若無。察后與先。若存若亡。為虛與實,若得若失。
  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補瀉之時,以針為之。瀉曰,必持內之,放而出之,排陽得針,邪氣得泄。按而引針,是謂內溫,血不得散,氣不得出也。補曰,隨之隨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還,去如弦絕,令左屬右,其氣故止,外門已閉,中氣乃實,必無留血,急取誅之。
  持針之道,堅者為寶。正指直刺,無針左右。神在秋毫,屬意病者。審視血脈者,刺之無殆。方刺之時,必在懸陽,及與兩衛(wèi)。神屬勿去,知病存亡。血脈者在俞橫居,視之獨澄,切之獨堅。
  九針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镵針,長一寸六分;二曰員針,長一寸六分;三曰提針,長三寸半;四曰鋒針,長一寸六分;五曰鈹針,長四寸,廣二分半;六曰員利針,長一寸六分;七曰毫針,長三寸六分;八曰長針,長七寸;九曰大針,長四寸。镵針者,頭大末銳,去瀉陽氣;員針者,針如卵形,揩摩分間,不得傷肌肉者,以瀉分氣;提針者,鋒如黍粟之銳,主按脈勿陷,以致其氣;鋒針者,刃三隅以發(fā)痼疾,鈹針者,末如劍鋒,以取大膿;員利針者,大如厘,且員且銳,中身微大,以取暴氣;毫針者,尖如蚊虻喙,靜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養(yǎng),以取痛痹;長針者,鋒利身薄,可以取遠痹;大針者,尖如梃,其鋒微員,以瀉機關之水也。九針畢矣。
  夫氣之在脈也,邪氣在上,濁氣在中,清氣在下。故針陷脈則邪氣出,針中脈則濁氣出,針太深則邪氣反沉、病益。故曰:皮肉筋脈,各有所處。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無實無虛。損不足而益有余,是謂甚病。病益甚,取五脈者死,取三脈者恇;奪陰者死,奪陽者狂,針害畢矣。
  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復針。針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為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云,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
  黃帝曰:愿聞五臟六腑所出之處。岐伯曰:五臟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腑六俞,六六三十六俞,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俞,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俞也。
  節(jié)之交,三百六十五會,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所言節(jié)者,神氣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觀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復。一其形,聽其動靜,知其邪正,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氣至而去之。
  凡將用針,必先診脈,視氣之劇易,乃可以治也。五臟之氣,已絕于內,而用針者反實其外,是謂重竭。重竭必死,其死也靜。治之者輒反其氣,取腋與膺。五臟之氣,已絕于外,而用針者反實其內,是謂逆厥。逆厥則必死,其死也躁。治之者反取四末。
  刺之害中而不去,則精泄;害中而去,則致氣。精泄則病益甚而恇,致氣則生為癰瘍。
  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關,四關主治五臟。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臟之所以稟三百六十五節(jié)氣味也。五臟有疾也,應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應,而知五臟之害矣。陽中之少陰,肺也,其原出于太淵,太淵二。陽中之太陽,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二。陰中之少陽,肝也,其原出于太沖,太沖二。陰中之至陰,脾也,其原出于太白,太白二。陰中之太陰,腎也,其原出于太溪,太溪二。膏之原,出于鳩尾,鳩尾一。肓之原,出于脖胦,脖胦一。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臟六腑之有疾者也。
  脹取三陽,飧泄取三陰。
  稟今夫五臟之有疾也,譬猶刺也,猶污也,猶結也,猶閉也。刺雖久猶可拔也,污雖久猶可雪也,結雖久猶可解也,閉雖久猶可決也;蜓跃眉仓豢扇≌,非其說也。夫善用針者,取其疾也,猶拔刺也,猶雪污也,猶解結也,猶決閉也。疾雖久,猶可畢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
  刺諸熱者,如以手探湯;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陰有陽疾者,取之下陵三里,正往無殆,氣下乃止,不下復始也。疾高而內者,取之陰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陽之陵泉也。

1823
 樓主| 發(fā)表于 2022-1-6 19:57:38 | 只看該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1年1月4日)的“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張海濤為大家講述《國醫(yī)大師朱良春全集·用藥心悟卷》,學習朱老多年臨床實踐總結的獨特用藥經驗,今天學習心腦病證藥對。
    請大家關注收聽張海濤的講述。
          祝賀河北中醫(yī)張海濤主任在任丘市中醫(yī)院講座成功!他為大家講述了《國醫(yī)大師朱良春全集·用藥心悟卷》的獨特用藥經驗,今天學習了心腦病證藥對。
大黃  三七  花蕊石
【用量】大黃10~30g,三七粉3g,花蕊石20g。
【功效】通腑泄熱,化瘀止血。
【主治】急性腦卒中大便秘結者。
【按語】用大黃、三七和花蕊石治療急性腦卒中,不論其出血性或缺血性,均以大便秘結為應用指征,直至大便稀軟時停用。三藥聯(lián)用,通腑泄下、化瘀止血,可起到降壓、止血、改善顱內壓以及退熱的作用。
丁香  郁金
【用量】丁香4g,郁金20g。
【功效】行氣通絡,開竅醒腦。
【主治】①中風后半身不遂、言語謇澀。②頑固性頭痛頭暈。
【按語】丁香氣味辛香,辛能行散,香能開竅,具有“開九竅,舒郁氣”(《本草再新》)的作用;郁金行氣解郁,活血通絡,二藥合用,可行氣通絡、開竅醒腦,用于治療中風后半身不遂、言語謇澀,以及頑固性頭痛頭暈方中,可增強療效。二藥合用雖為“十九畏”配伍禁忌之一,但臨床應用并無不良反應。
黃芪  川芎
【用量】黃芪30g,川芎12g。
【功效】益氣活血。
【主治】中風后遺癥,肢體偏癱,證屬氣虛血瘀者。
【按語】黃芪、川芎與地龍15g、桑寄生30g配伍,亦可治療氣虛血瘀性高血壓。非氣虛血瘀者慎用。
麻黃  熟地黃
二藥溫通血絡,消散陰凝,可治陰寒內凝,瘀血阻絡之中風后遺癥。內容見“皮膚病證藥對•麻黃-熟地黃”條。

     感謝張海濤主任的講述和分享。
1824
 樓主| 發(fā)表于 2022-1-6 20:01:09 | 只看該作者
       本周三晚上(2021年1月5日)的空中課堂我們繼續(xù)來學習賈謙先生的著作《中醫(yī)戰(zhàn)略》的內容,題目是:廢醫(yī)驗藥、廢醫(yī)存藥是中醫(yī)藥發(fā)展戰(zhàn)略的重大失誤。中醫(yī)藥 之所以一枝獨秀于 世界各國藥物之林,關鍵在于中藥的使用具備系統(tǒng)、完善的中醫(yī)理論指導。但是近些年以來,以中藥新藥開發(fā)形式出現(xiàn)的廢醫(yī)驗藥、廢醫(yī)存藥思想,嚴重影響了中醫(yī)藥的發(fā)展。廢醫(yī)存藥戰(zhàn)略在日本失敗的教訓已經是前車之鑒。1887年日本明治維新時期,在其憲法中規(guī)定西醫(yī)藥是其唯一合法的醫(yī)療體系,中止了已經使用1400多年的中醫(yī)藥。雖然在20世紀60年代恢復了中藥生產,卻是采取廢醫(yī)存藥的政策,日本沒有中醫(yī)大夫,也沒有一所中醫(yī)院校,日本的中藥(漢方制劑)有西醫(yī)大夫辨病使用,導致了“小柴胡湯事件”,因此嚴重影響了日本的漢方制劑產業(yè)。后來在比利時和英國出現(xiàn)的“馬兜鈴酸”事件,是近年來中醫(yī)藥在國際上遇到的嚴重事件,也是廢醫(yī)存藥戰(zhàn)略導致的不良后果,廢醫(yī)存藥使中藥走向簡單模仿西藥的道路,失去了中醫(yī)藥學自身的理論基礎和創(chuàng)新體系,只能阻礙中藥學的發(fā)展乃至埋葬中醫(yī)藥。如果繼續(xù)按照這個中藥新藥開發(fā)模式,絕對不會再研究出像六味地黃丸這樣的名方名藥。敬請期待劉敬章的分享和講述。
      祝賀河北中醫(yī)劉敬章主任在孟村回族中醫(yī)院講座成功!
他和大家一起學習了賈謙先生《中醫(yī)戰(zhàn)略》的有關內容。
醫(yī)藥是直接研究人體的學問,卻采用了《人是機器》的認識方法,西方技術壁壘的醫(yī)學看不懂人體的精氣神,卻把具有這樣能力的中醫(yī)藥說成是唯心主義的醫(yī)學,關門稱帝的封建醫(yī),因此,一百年來“廢醫(yī)存藥”大行其道,
盡管西醫(yī)號稱科學的醫(yī)藥知識解釋不了中醫(yī)藥有效的原理,如此,一開始還羞羞答答用“存藥”做遮掩,
后來去掉頭上的“存藥”偽裝,用更嚴厲的“驗藥”的漂亮口號來“廢醫(yī)”,希望經過“驗藥”的過程,讓中醫(yī)被廢的更“合理”。

這些問題,堂而皇之大行其道,中醫(yī)藥的前途渺茫,《中醫(yī)戰(zhàn)略》發(fā)出吶喊,喚醒人們重新認識中醫(yī)藥。

感謝劉敬章主任的講座和分享。
1825
 樓主| 發(fā)表于 2022-1-6 20:03:53 | 只看該作者
群公告

今晚8點(2021年1月6日),相約燕趙中醫(yī)書院直播間,一起聽《曹東義漫談中醫(yī)五千年》第8講。

       中醫(yī)五千年,都在故事中,有道、有術、有文化!

曹東義,主任中醫(yī)師,碩士生導師,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師帶徒指導老師,河北省中醫(yī)藥科學院原副院長,師承國醫(yī)大師鄧鐵濤、朱良春,現(xiàn)任河北中醫(yī)學院扁鵲文化研究院院長、燕趙中醫(yī)書院執(zhí)行院長、河北省中醫(yī)藥文化交流協(xié)會創(chuàng)會副會長、中華傳統(tǒng)中醫(yī)學會會長、世界中醫(yī)藥學會聯(lián)合會一技之長專業(yè)委員會會長,出版著作41部,發(fā)表論文180多篇,文字累計500余萬。
1826
 樓主| 發(fā)表于 2022-1-11 20:26:2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馬京雪 于 2022-1-11 20:27 編輯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醫(yī)學院藥學院張慧康。
        今晚(2022年1月6日)我們將以《本草三家合注》為主要參考書目,來共同學習中醫(y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神農本草經》。今天要分享的是《神農本草經》中的“決明子”“丹參”“茜草”三味藥。
        請師父、各位師兄師姐們不吝指教!

敬請期待張慧康講述和分享!
       祝賀河北中醫(yī)學院藥學院張慧康碩士講座成功!他依靠《本草三家合注》為主要參考書目,分享了《神農本草經》中的“決明子”“丹參”“茜草”三味藥。
        決明子、《神農本草經》:治青盲,目淫膚赤白膜,眼赤痛淚出,久服益精光。
     《本草求真》:決明子,除風散熱。凡人目淚不收,眼痛不止,多屬風熱內淫,以致血不上行,治當即為驅逐;按此苦能泄熱,咸能軟堅,甘能補血,力薄氣浮,又能升散風邪,故為治目收淚止痛要藥。并可作枕以治頭風。
丹參,(1)《本經》:主心腹邪氣,腸鳴幽幽如走水,寒熱積聚;破癥除瘕,止煩滿,益氣。
(2)《吳普本草》:治心腹痛。
(3)《別錄》:養(yǎng)血,去心腹痼疾結氣,腰脊強,腳痹;除風邪留熱,久服利人。
(4)陶弘景:漬酒飲之,療風痹。
(5)《藥性論》:治腳弱,疼痹,主中惡;治腹痛,氣作聲音嗚吼。
茜草,《本草》言東方有而少,不如西方多,則西草為茜,又以此也。陸璣云∶齊人謂之茜,徐人 謂之牛蔓。又草之盛者為 ,牽引為茹,連覆為 ,則 所化之說,恐亦俗傳耳!锻了拚婢静荨吩啤盟难a草,其根茜草也。一名西天王草,一名 四 藏器曰∶有名未用,苗根,即茜根也。茜、苗二字相似,傳寫之誤爾。宜并之。
感謝張慧康碩士講述和分享!

1827
 樓主| 發(fā)表于 2022-1-11 20:27:32 | 只看該作者
        尊敬的曹東義老師,各位師兄師姐、各位同道,本周五(2022年1月7日)給大家分享交流中藥學中的補虛藥。凡具有補虛扶弱作用,功能治療人體虛損不足的藥物,稱為補虛藥。又可叫做補益藥。

補虛藥在臨床應用上,主要用于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可配合袪袪邪的藥物,用于邪盛正虛的病人,以達到扶正袪邪的目的,從而戰(zhàn)勝疾;另一個方面是用于人病體虛的病人,能增強體質,消除衰弱的癥狀,輔助機體的康復能力,使之能早日恢復健康,重新走上工作崗位,從事生產勞動。因此,補虛藥在臨床上的應用,是具有積極意義的,而決不是消極地用于“延年益壽”,對于在身體健康、機體活動能力正常的情況之下,就不須服用這類藥物。

補虛藥主要用于虛癥。所謂虛癥,一般說來,有氣虛、陽虛、血虛、陰虛等不同類型。補虛藥根據它的效髓及應用范圍,一般也分為補氣藥、助陽藥、養(yǎng)血藥、滋陰藥等。

敬請期待黃小平的分享,請大家批評指正!
       祝賀上海中醫(yī)黃小平院長講座成功!他分享交流了《中藥學》中補虛藥的有關內容。
    虛實是中醫(yī)的基本概念,這是中醫(yī)關于邪正斗爭的經驗總結。
凡是邪氣盛,則為實;精氣正氣不足就是虛。
又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無病需要養(yǎng)生“防虛”,有病就難免虛。因此,補虛的藥幾乎每個方子里都有。其目的就是讓人重視維護正氣,即使在抗擊邪氣的時候,也不忘扶正祛邪。
因此補虛扶弱,治療人體虛損不足的藥物,經常被人們選用,或者在家里“常備不懈”。
因此,補虛藥在臨床上的應用,是具有積極意義的,而決不是消極地用于“延年益壽”,讓人不得病的醫(yī)學,才是最好的醫(yī)學。

感謝黃小平院長的講座和分享!

1828
 樓主| 發(fā)表于 2022-1-11 20:28:55 | 只看該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2年1月8日),世界中醫(yī)藥學會聯(lián)合會“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王群才中醫(yī)師講述曹東義教授編著的《回歸中醫(yī)》這本書的內容。
        第十二章:勿忘與邪氣“講和"。
      邪氣與正氣的斗爭,在中醫(yī)診治疾病過程之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人們對于邪氣的認識,有過分強調邪氣“惡”的一面,甚至不惜將其妖魔化,卻往往忽視邪氣可轉化的一面,需要我們重新思考。
       第一節(jié):失正即成邪,邪就是不正。
       第二節(jié):“正氣”與“邪氣"的互相轉化。
       第三節(jié):與邪氣講和的度就是和。
      與“邪氣講和",不是無能不是妥協(xié),而是給生命以寬緩的環(huán)境,讓肌體自身在自我調節(jié)的過程之中,達到自我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以此長生久視,“與萬物俱沉浮于生長之門"。
       第十三章:中醫(yī)為何能認識西醫(yī)發(fā)現(xiàn)不了的疾病。
       第一節(jié):中西醫(yī)的不同疾病觀。
西醫(yī)依據的主要是病理病灶,中醫(yī)依據的主要是證侯特征及其變化。
      第二節(jié):病灶與證侯分別構成客觀依據。
       中醫(yī)可以把握的證侯,西醫(yī)一樣可以見到,關鍵是如何評價與取舍的問題;是依靠證候,認為證侯可靠,還是否定證侯,認為證侯只是表面現(xiàn)象的問題。
       第三節(jié):證型是證侯的特殊表現(xiàn)。
       “辨證論治”是辨證侯,還是辨證型,意義大不相同。中醫(yī)的治療主要是從改變病人的微觀著眼,緊緊依靠病人的自然恢復能力,而不是追求對抗,不是切除、介入、移植。所以,中醫(yī)是善于改變復雜微觀變化的巨醫(yī)學,因為它掌握運用的不是單一化合物,而是具有復雜結構、眾多化學分子集團的中藥。     
      屆時我們共同學習具體內容。
             祝賀河北中醫(yī)王群才中醫(yī)師在衡水講座成功!他講述了曹東義《回歸中醫(yī)》第十二章:勿忘與邪氣“講和"的有關內容,朱良春先生對這一觀點也很贊賞和鼓勵,寫了序言加以推薦。
      邪氣與正氣的斗爭,無論外感還是內傷,都是中醫(yī)的主要依據,其抓手就是證侯特征及其變化。
      病灶與證侯分別構成客觀依據,病灶是結果,病證是當下。病灶小,病證大。病灶可以是一個點,病證大到代表整體,精神肉體都包括。
       中醫(yī)可以把握的證侯,西醫(yī)一樣可以見到,關鍵是如何評價與取舍的問題;是依靠證候,認為證侯可靠,還是否定證侯,認為證侯只是表面現(xiàn)象的問題。
       證型是證侯的特殊表現(xiàn),急性病變化快,按六經或者衛(wèi)氣營血傳變,不好分證型。西醫(yī)認為“辨證”太靈活,沒有理論指導做不到,就讓中醫(yī)分證型,就是把證型作為疾病的“亞單位”,也就把中醫(yī)的診治納入西醫(yī)的疾病之下“分型治療”,不再用“辨”,也不需要再“論”了,按型用方,據說這是老中醫(yī)的經驗,治不好就是“中醫(yī)無效”,一舉數得,改造中醫(yī)。但是,推廣幾十年,不成功,中醫(yī)“太頑固”,又把辨證論治撿起來了。
            撼山易,撼中醫(yī)難。
      中醫(yī)深厚的學術原理,落在西醫(yī)眸光之外,需要我們共同學習具體內容,不是當個中醫(yī)就能代表中醫(yī)。

感謝王群才醫(yī)師的講座和分享!

1829
 樓主| 發(fā)表于 2022-1-11 20:29:48 | 只看該作者
   本周日晚上(2022年1月9日),世界中醫(yī)藥聯(lián)合會“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姬領會根據《中藥藥理與臨床研究》一書講述中藥。
中藥功效,我們知其然的同時還需知其所以然,這樣才可以舉一反三靈活應用,周日晚,我們談中藥應用的有關知識。
祝賀山東淄博名醫(yī)姬領會院長在周村講座成功!他根據《中藥藥理與臨床研究》一書講述中藥。
中藥是中醫(yī)治療疾病的重要手段,從神農本草經的傳說,到歷代反復探索,積累了大量的用藥經驗,有過很多經驗。
如何認識和駕馭中藥,有過很多探索。
古人認識中藥,是從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行了幾千年的研究。
進入近代,西方化學技術制藥傳入之后,很多人從化學成分來認識中藥。
當時有人提出“廢醫(yī)存藥”,就是不再承認中醫(yī)理論對中藥的指導了。
有關做法,在當代大行其道。如何守正創(chuàng)新?目前沒有取得共識,但是青蒿素的研究獲了諾貝爾獎,似乎堅定了化學成分研究的事情。
因此,
如何看待中藥功效,如何確定其所以然?
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緣木不能求魚,道路坎坷,未來尚未可預期。

感謝姬領會院長的講述和分享!

1830
 樓主| 發(fā)表于 2022-1-11 20:30:19 | 只看該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2年1月10日)晚上“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霍立軒醫(yī)師繼續(xù)講述曹東義教授編著的《國醫(yī)大師·朱良春卷》第五章“醫(yī)話隨談”中的部分內容。


本周一我們主要學習:《問齋醫(yī)案·伏邪》講解
蔣寶素論伏邪,本于《內經》、《難經》之旨,參以諸家,既崇尚邪伏膜原之處,又有經中伏氣的見解,可供我們進—步研索。從其留下的醫(yī)案來看,伏邪為病往往見證重險,運用伏邪理論指導臨床,收到了良好效果,由此可見這一學說是不可輕易揚棄的。
但由于蔣寶素過于尊經,又稟于父親、師父之教導,對邪伏之途徑,僅認為系外邪“循毫毛而入腠理”,然后內傳深伏,對明清溫熱學家提出的溫邪從口鼻而入之見解,未曾道及,誠屬憾事。然而蔣寶素先生主張伏邪的實踐價值則是肯定的,因證立方,所用通里攻下、養(yǎng)陰化邪諸法堪稱允當。
祝賀河北中醫(yī)霍立軒醫(yī)師在隆堯縣講座成功!他繼續(xù)講述了《國醫(yī)大師·朱良春卷》關于伏邪,或者伏氣的部分內容。
這是朱老研究《問齋醫(yī)案·伏邪》,對于蔣寶素論伏邪的有關討論。

朱老認為,它雖然本于《內經》、《難經》之旨,參以諸家,既崇尚邪伏膜原之處,又有經中伏氣的見解,可供我們進—步研索。從其留下的醫(yī)案來看,伏邪為病往往見證重險,運用伏邪理論指導臨床,收到了良好效果,由此可見這一學說是不可輕易揚棄的。
但由于蔣寶素過于尊經,又稟于父親、師父之教導,對邪伏之途徑,僅認為系外邪“循毫毛而入腠理”,然后內傳深伏,對明清溫熱學家提出的溫邪從口鼻而入之見解,未曾道及,誠屬憾事。然而蔣寶素先生主張伏邪的實踐價值則是肯定的,因證立方,所用通里攻下、養(yǎng)陰化邪諸法堪稱允當。

伏邪,或者伏氣,是為了追溯疾病的遠期原因,也就是當時近期沒有這個條件,所以提出“伏邪”,最早提出這個問題的是《傷寒例》,是張仲景為了解釋為什么有人發(fā)燒而不惡寒?
這就是伏氣溫病。
其他人有引申和擴展應用。

謝謝霍立軒醫(yī)師的講述和分享!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guī)則

QQ|Archiver|手機版|導航中醫(yī)藥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0-25 17:31 , Processed in 0.05378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