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中醫(yī)藥

 找回密碼
 注冊
樓主: 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曹東義師徒每日一講散記

[復制鏈接]
1911
 樓主| 發(fā)表于 2022-3-29 21:05:42 | 只看該作者
本周三晚上(2022年3月23日)的空中課堂我們繼續(xù)一起來學習賈謙先生的著作《中醫(yī)戰(zhàn)略》的內容,題目是:中醫(yī)藥應該納入重大傳染性疾病防治體系,保護扶持民間中醫(yī)是振興中醫(yī)藥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吳儀副總理說:“千百年來,中醫(yī)藥在重大疫病流行時期都發(fā)揮出了重要作用,挽救了無數人民群眾的生命,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日益強盛,發(fā)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祖國醫(y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挖掘加以提高,強調中醫(yī)不能丟,必須保存和發(fā)展,特別是要為中醫(yī)創(chuàng)造良好的發(fā)展與提高的物質條件,民間中醫(yī)中蘊藏著極大的傳統(tǒng)文化財富,既要保護更要給他們機會和空間,為他們創(chuàng)造一個發(fā)揮優(yōu)勢的環(huán)境,使之能夠得到弘揚!本凑埰诖齽⒕凑碌姆窒砗椭v述。
             祝賀河北中醫(yī)劉敬章主任在孟村回族自治縣中醫(yī)院講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學習了賈謙先生的著作《中醫(yī)戰(zhàn)略》論述的“中醫(yī)藥應該納入重大傳染性疾病防治體系,保護扶持民間中醫(yī)是振興中醫(yī)藥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這是十幾年前的建議,那個時候剛走過非典,時任副總理吳儀說:“千百年來,中醫(yī)藥在重大疫病流行時期都發(fā)揮出了重要作用,挽救了無數人民群眾的生命,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日益強盛,發(fā)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祖國醫(y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挖掘加以提高,強調中醫(yī)不能丟,必須保存和發(fā)展,特別是要為中醫(yī)創(chuàng)造良好的發(fā)展與提高的物質條件,民間中醫(yī)中蘊藏著極大的傳統(tǒng)文化財富,既要保護更要給他們機會和空間,為他們創(chuàng)造一個發(fā)揮優(yōu)勢的環(huán)境,使之能夠得到弘揚!
這些重要的戰(zhàn)略構想,逐漸成了現實,在這次新冠肺炎的防治之中,中醫(yī)藥逐漸從“替補”、“備選”、“之一”,變成了“首選”、“必選”,這個變化是很大的,也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這也是“用實力說話”,盡管中醫(yī)藥的實力展示的還不充分。
由此可見,一籮筐諾貝爾獎也裝不下中醫(yī)藥的優(yōu)秀特質,鄧鐵濤先生說“戰(zhàn)勝非典,我們有個武器庫!”
感謝劉敬章的分享和講述。
1912
 樓主| 發(fā)表于 2022-3-29 21:08:44 | 只看該作者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醫(yī)學院藥學院張慧康。
        今晚(2022年3月24日)我們將以《本草三家合注》為主要參考書目,來共同學習中醫(y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神農本草經》。今天要分享的是《神農本草經》中的“茵陳”“沙參”“升麻”三味藥。
        請師父、各位師兄師姐們不吝指教!

敬請期待張慧康講述和分享!
             祝賀河北中醫(yī)學院藥學院張慧康碩士講座成功!他以《本草三家合注》為主要參考書目,要分享了《神農本草經》中的“茵陳”“沙參”“升麻”三味藥的有關內容。
        茵陳,別名牛至、、白毫、耗子爪、田耐里、因塵、馬先、綿茵陳、絨蒿、細葉青蒿、安呂草,中國民間現尚有以米粉作茵陳糕、團的習慣。茵陳作菜,要采嫩苗,老的藥用是茵陳蒿。故有"二月茵陳,五月蒿"的說法。性味歸經:苦、辛,微寒。歸脾、胃、肝、膽經。茵陳清熱利濕;退黃。主治:黃疸、小便不利、濕瘡瘙癢、傳染性黃疸型肝炎等。
沙參,又名白參(《吳普》)、知母(《別錄》)、羊乳(《別錄》)、羊婆奶(《綱目》)、 鈴兒草(《別錄》)、虎須(《別錄》)、苦心(《別錄》,又名文希,一名識美,一名志取。)
弘景曰∶此與人參、玄參、丹參、苦參是為五參,其形不盡相類,而主療頗同,故皆有 參名。又有紫參,乃牡蒙也。
時珍曰∶沙參白色,宜于沙地,故名。其根多白汁,俚人呼為羊婆奶!秳e錄》有名未 用,羊乳即此也。此物無心味淡,而《別錄》一名苦心,又與知母同名,不知所謂也。鈴兒 草,象花形也。
歸肺;胃經
功能主治:養(yǎng)陰清熱;潤肺化痰;益胃生津。主陰虛久咳;癆嗽痰血;燥咳痰少;虛熱喉痹;津傷口渴。
升麻,中藥名。別名:龍眼根、周麻、窟窿牙根,為毛茛科、升麻屬植物大三葉升麻、興安升麻或升麻的根莖。多年生草本!秳e錄》曰∶升麻,生益州山谷。二月、八月采根,曬干。
弘景曰∶舊出寧州者第 之雞骨升麻。北部亦有,而形虛大,黃色。建平亦有,而形大味薄,不堪用。人言是落新婦 根,不然也。其形相似,氣色非也。落新婦亦解毒,取葉 作小兒浴湯,主驚忤。
藏器曰∶落新婦,今人多呼為小升麻,功用同于升麻,亦大小有殊也。
功能主治】發(fā)表透疹,清熱解毒,升舉陽氣。用于風熱頭痛,齒痛,口瘡,咽喉腫痛,麻疹不透,陽毒發(fā)斑;脫肛,子宮脫垂。        
感謝張慧康碩士的講述和分享!

1913
 樓主| 發(fā)表于 2022-3-29 21:12:01 | 只看該作者
本周五晚上(2022年3月25日)的空中課堂我們繼續(xù)來學習賈謙先生的著作《中醫(yī)戰(zhàn)略》的內容,題目是:為了13億人健康,弘揚中醫(yī)藥應該成為國家戰(zhàn)略,用中醫(yī)藥確保13億人民特別是9億農民的健康。眾所周知,中醫(yī)與西醫(yī)是截然不同的兩個醫(yī)療保健體系,各有所長,應該按照憲法精神和憲法第21條規(guī)定,并重發(fā)展,相互配合,不能支持一種壓制一種,否則應當視為違憲行為。因此在西醫(yī)對于艾滋病、禽流感、非典等等重大傳染病束手無策之時,為了保障13億人的健康,我們國家應該把弘揚中醫(yī)作為國家戰(zhàn)略。敬請期待劉敬章的分享和講述。
               祝賀河北中醫(yī)劉敬章主任在孟村回族自治縣中醫(yī)院講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學習了賈謙先生《中醫(yī)戰(zhàn)略》“為了13億人健康,弘揚中醫(yī)藥應該成為國家戰(zhàn)略”的有關內容。
雖然有了中西醫(yī)并重的方針,但是在非典、新冠等等重大傳染病爆發(fā)西醫(yī)束手無策之時,中醫(yī)藥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是,《中國醫(yī)生》不提中醫(yī),我們一次一次清零疫情,卻從死亡100萬人口的失敗之國,請來了“神藥”。
種種怪現象,說明中醫(yī)藥戰(zhàn)略地位還沒有確立。
外界對于中醫(yī)藥的打壓,還遠沒有停止。
葉公好龍者不少,口是心非著也很常見。

感謝劉敬章主任的分享和講述。
1914
 樓主| 發(fā)表于 2022-3-29 21:12:48 | 只看該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2年3月26日),世界中醫(yī)藥學會聯合會“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王群才中醫(yī)師講述曹東義教授編著的《回歸中醫(yī)》這本書的內容。
       第二十四章:“醫(yī)經七家”考。
      《素問》《靈樞》是現存流傳于世最早的中醫(yī)典藉,人們一般認為,《素問》《靈樞》就是《漢書·藝文志》中提到的《黃帝內經》,成書于戰(zhàn)國到兩漢之間,非一人一時之作。弄清《素問》《靈樞》的著作年代,以及它們是否為《黃帝內經》的傳世之書,對于評價其中的學術內容及其形成年代,具有重要的意義。
       根據推證我們可以推想,《黃帝內經》的書名,是西漢末年劉向等人在校正醫(yī)書之時,將醫(yī)學理論書籍分類匯總成了“醫(yī)經七家”,并將一部分內容合并命名為《黃帝內經》。曹東義教授認為,216卷的醫(yī)經并沒有“大部丟失”,從《素問》《靈樞》以及《難經》與“《黃帝內經》
18卷”的差距之中,可以“找回”       已經丟失的“醫(yī)經七家”的主要內容。根據本章所述,“醫(yī)經七家”未亡,存在于《素問》《靈樞》之中;《黃帝內經》不是《素問》《靈樞》之和,而是已佚之古醫(yī)書。
     屆時我們共同學習具體內容。
            祝賀河北中醫(yī)王群才中醫(yī)師在衡水市講座成功!他講述曹東義編著的《回歸中醫(yī)》
       第二十四章:“醫(yī)經七家”考。
        所謂“醫(yī)經七家”,就是七本書,涉及三個人物。黃帝是人文始祖,也是托名的作者,《黃帝內經》里有很多道家老子的內容。它晚成于漢代,扁鵲是春秋末期的醫(yī)學家,公元前497年為趙簡子趙鞅診病,不可能學習《素問》《靈樞》,而是啟迪了這兩部著作的思想。

這就是歷史的本來面目。


        謝謝王群才醫(yī)師的講述和分享。

1915
 樓主| 發(fā)表于 2022-3-29 21:13:44 | 只看該作者
今周日晚上(2022年3月27日),“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王紅霞主任與大家一起學習《中醫(yī)學原理探究》一書,本書是關于中醫(yī)學基本原理及其復興的學術專著,本作者是祝世訥先生。今天學習的內容是第九章中藥方劑原理,第四節(jié)中藥方劑的復興之路,祥情我們一起期待!
               祝賀河北省中醫(yī)藥科學院碩士導師王紅霞主任講座成功!她與大家一起學習了祝世訥先生的《中醫(yī)學原理探究》一書第九章中藥方劑原理之“中藥方劑的復興之路”的有關內容。
         中醫(yī)歷代名醫(yī)治療疾病,不是用藥,而是用方。
方劑的原理,不是單靶點對抗,而是復合起來的作用。
現在西醫(yī)藥,主張定性定量分析,就像研究一座大樓,只單單從鋼筋的角度研究,不可能有正確的結論;從砂子的角度,也不可能有正確的結論。
中醫(yī)藥理法方藥完整的體系,不可分割。
中醫(yī)的復興,離不開對于中藥的正確認識。
不能用西醫(yī)藥的原理,來評價、要求中醫(yī)藥。
    感謝王紅霞主任的講座和分享。
1916
 樓主| 發(fā)表于 2022-3-29 21:14:16 | 只看該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2年3月28日)晚上“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霍立軒中醫(yī)師向各位同道繼續(xù)分享《鄧鐵濤著作全集》。



本周一我們主要學習: 胃痛 及胃、十二指腸潰瘍病的辨證論治  
胃痛或稱胃脘痛,文獻亦有稱心痛或心氣痛。心痛與胃痛不同,但臨床上心絞痛與胃痛的確有時容易混淆(心絞痛易誤診為胃痛),心絞痛《內經》名為真心痛,有些文獻因《內經》有“胃脘當心而痛”一語,便將心痛與胃痛并論。但明清兩代已十分強調心痛和胃痛的鑒別了。
中醫(yī)沒有胃、十二指腸潰瘍病的病名。但本病常見的癥狀為胃部疼痛,故可概括于胃痛證中。其病因、病機可參考前述的胃痛論述。據鄧老體會,本病的成因較為復雜,多因幾種因素的反復作用而成。于諸種因素之中,較為重要的有三大因素,即飲食因素,精神因素,體質因素。其中又以體質因素為關鍵性的因素。體質因素即脾胃虛。金代李東垣的內因脾胃為主論,對本病的防治的確有指導意義。
     祝賀河北中醫(yī)霍立軒中醫(yī)師在隆堯縣講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繼續(xù)分享《鄧鐵濤著作全集》: 胃痛 及胃、十二指腸潰瘍病的辨證論治的有關內容。  
     國醫(yī)大師鄧鐵濤先生研究脾胃病,帶領西學中人員,總結了很多經驗,也為日后帶高徒,開展重癥肌無力研究開辟了道路。
    鄧老說,飲食不節(jié),包括暴飲暴食、過食生冷、偏嗜食、饑飽無常等。當胃氣受損不能自復,脾胃陰陽失調時,便成此病。
七情所傷,主要指憂思,惱怒。憂思傷脾多屬虛證,惱怒傷肝多屬實證。肝氣郁結又兼脾胃虛弱,或脾胃虛弱又兼濕困,甚至郁久成瘀,濕困成痰等,均見虛實錯雜之證。
勞倦過度,包括體力過勞與腦力過勞。至于久坐、久臥,亦能傷氣損脾,不可不知。
上述病因往往相加而至,脾胃元氣損傷難復,所以反復發(fā)作,病難速愈。但不管什么因素,必先致脾胃失調不能自復,然后成病。脾胃的健旺是防治本病的關鍵所在。前人對胃痛的成因還有蟲積、外邪、外傷等論述,這里從略。
痛的發(fā)生,前人認為“不通則痛”。氣血不暢,胃之經絡不通,因而疼痛。寒則凝滯,熱則迫經絡,氣虛則血不行,氣郁血亦不暢,而濕痰及瘀血更是經絡不通的常見病因。對于痛的位置,前人有新痛在經,久痛入絡之論。
感謝霍立軒醫(yī)師的講述和分享。

1917
 樓主| 發(fā)表于 2022-3-29 21:19:33 | 只看該作者
群公告
今晚8點(2022年3月29日),相約燕趙中醫(yī)書院直播間,繼續(xù)聽《曹東義帶你一起學內經》第124講《靈樞》終始第九(下)。
曹東義,主任中醫(yī)師,碩士生導師,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師帶徒指導老師,河北省中醫(yī)藥科學院原副院長,師承國醫(yī)大師鄧鐵濤、朱良春,現任河北中醫(yī)學院扁鵲文化研究院院長、燕趙中醫(yī)書院執(zhí)行院長、河北省中醫(yī)藥文化交流協會創(chuàng)會副會長、中華傳統(tǒng)中醫(yī)學會會長、世界中醫(yī)藥學會聯合會一技之長專業(yè)委員會會長,出版著作40余部,發(fā)表論文180多篇,文字累計500余萬。
今日講座內容
《靈樞》終始第九(下)
凡刺之屬,三刺至谷氣,邪僻妄合,陰陽易居,逆順相反,沉浮異處,四時不得,稽留淫泆須針而去。故一刺則陽邪出,再刺則陰邪出,三刺則谷氣至,谷氣至而止。所謂谷氣至者,已補而實,已瀉而虛,故以知谷氣至也。邪氣獨去者,陰與陽未能調而病知愈也。故曰:補則實,瀉則虛,痛雖不隨針,病必衰去矣。

陰盛而陽虛,先補其陽,后瀉其陰而和之。陰虛而陽盛,先補其陰,后瀉其陽而和之。
  三脈動于足大趾之間,必審其實虛,虛而瀉之,是謂重虛。重虛病益甚。凡刺此者,以指按之,脈動而實且疾者疾瀉之,虛而徐者則補之。反此者,病益甚。其動也,陽明在上,厥陰在中,少陰在下。
  膺俞中膺,背俞中背,肩膊虛者,取之上。
  重舌,刺舌柱以鈹針也。

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在骨守骨,在筋守筋。
  補須一方實,深取之,稀按其痏,以極出其邪氣。一方虛,淺刺之,以養(yǎng)其脈,疾按其痏,無使邪氣得入。邪氣來也緊而疾,谷氣來也徐而和。脈實者深刺之,以泄其氣;脈虛者,淺刺之,使精氣無瀉出,以養(yǎng)其脈,獨出其邪氣。
  刺諸痛者,其脈皆實。
  故曰:從腰以上者,手太陰陽明皆主之;從腰以下者,足太陰陽明皆主之。

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頭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
  病生于頭者,頭重;生于手者,臂重;生于足者,足重。治病者,先刺其病所從生者也。
  春氣在毛,夏氣在皮膚,秋氣在分肉,冬氣在筋骨。刺此病者,各以其時為齊。故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齊,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齊。
  病痛者,陰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陰也,深刺之。病在上者,陽也。病在下者,陰也。癢者,陽也,淺刺之。

病先起陰者,先治其陰,而后治其陽;病先起陽者,先治其陽,而后治其陰。
  刺熱厥者,留針反為寒;刺寒厥者,留針反為熱。刺熱厥者,二陰一陽;刺寒厥者,二陽一陰。所謂二陰者,二刺陰也;一陽者,一刺陽也。
  久病者,邪氣入深。刺此病者,深內而久留之,間日而復刺之,必先調其左右,去其血脈,刺道畢矣。
  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氣。形肉未脫,少氣而脈又躁,躁厥者,必為繆刺之,散氣可收,聚氣可布。

深居靜處,占神往來,閉戶塞牖,魂魄不散,專意一神,精氣之分,毋聞人聲,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針。
  淺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氣至乃休。
  男內女外,堅拒勿出,謹守勿內,是謂得氣。

凡刺之禁:新內勿刺,新刺勿內;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勞勿刺,已刺勿勞;已飽勿刺,已刺勿飽;已饑勿刺,已刺勿饑;已渴勿刺,已刺勿渴;大驚大恐,必定其氣乃刺之。乘車來者,臥而休之,如食頃乃刺之。出行來者,坐而休之,如行千里頃乃刺之。凡此十二禁者,其脈亂氣散,逆其營衛(wèi),經氣不次,因而刺之,則陽病入于陰,陰病出為陽,則邪氣復生。粗工勿察,是謂伐身,形體yin亂,乃消腦髓,津液不化,脫其五味,是謂失氣也。
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瘈瘲,其色白,絕皮乃絕汗,絕汗則終矣。
  少陽終者,耳聾,百節(jié)盡縱,目系絕,目系絕,一日半則死矣。其死也,色青白,乃死。
  陽明終者,口目動作,喜驚、妄言、色黃;其上下之經盛而不行,則終矣。
  少陰終者,面黑,齒長而垢,腹脹閉塞,上下不通而終矣。




1918
 樓主| 發(fā)表于 2022-3-29 21:21:20 | 只看該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2年3月29日)“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河北省中醫(yī)藥科學院張培紅主任醫(yī)師講述中醫(yī)師承學堂叢書《臨證實錄與抄方感悟》關于耳鳴因于少陽陽明合病、從少陽太陰治療心下痞等內容。
   請大家關注收聽張培紅主任醫(yī)師的講述。
          祝賀河北省中醫(yī)藥科學院張培紅主任講座成功!她講述了中醫(yī)師承學堂叢書《臨證實錄與抄方感悟》關于耳鳴因于少陽陽明合病、從少陽太陰治療心下痞等內容。
中醫(yī)認為,腎開竅于耳。腎虛容易出現耳鳴,之后聽力會下降。照這樣說,耳鳴應該是老年人的專利才對,可是現在很多的年輕人也出現了。有些人只是偶爾出現,但有些人會時常出現。
突發(fā)性耳鳴常發(fā)生于中年人,為耳鼻咽喉科急重癥之一。常由內耳外傷、感染、藥物中毒、感冒、疲勞、情緒激動、用力擤鼻涕等引起。
實證的耳鳴,多與肝膽有火有關系。虛證:脾胃功能異常,體內氣血生化不夠,表現為氣血虧虛;蛘呤歉文I虧虛,從而耳不能受到充足的精氣的濡養(yǎng)。
心下痞是證名。胃脘滿悶,按之柔軟不痛的癥候。見《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
多因傷寒表邪未解,誤用下法,或內傷元氣不足,痰濕郁熱蘊結所致。若誤下后,心下痞,氣逆嘔吐者,宜用半夏瀉心湯;又見胃中虛弱者,宜用甘草瀉心湯;若誤下后,心下痞,陽氣不足者,宜用附子瀉心湯。雜病見心下痞的治療,《丹溪心法·痞》:“如稟受充實,面蒼骨露,氣實之人而心下痞者,宜白術、山楂、曲蘗、陳皮;如肥人心下痞者,乃是濕痰,宜蒼術、半夏、砂仁、茯苓、滑石;如瘦人心下痞者,乃是郁熱在中焦,宜枳實、黃連、葛根、升麻;如食后感寒,飲食不化,心下痞,宜藿香、草豆蔻、吳茱萸、砂仁。”
   感謝張培紅主任的講述和分享。

1919
 樓主| 發(fā)表于 2022-4-5 20:07:46 | 只看該作者
    大家好,本周三(2022年3月30日)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王秀民和大家一起掀開學習曹東義老師作為執(zhí)行主編的《河北中醫(yī)五千年》。清代河北醫(yī)家數不勝數,根據地方志記載,河北清代有很多醫(yī)學家,并撰有一定數量的醫(yī)學著作。有學者對河北省的歷史名醫(yī)進行了整理,一些名醫(yī)盡管沒有記錄于史冊,或者未見于地方志,但是還是因為其著作流傳于世,而有跡可考,今轉錄、整理于此。敬請王秀民講述和分享!
             祝賀河北中醫(yī)王秀民主任在石家莊市中醫(yī)院講座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學習了《河北中醫(yī)五千年》之“清代河北醫(yī)家數不勝數”,根據地方志記載,河北清代有很多醫(yī)學家,并撰有一定數量的醫(yī)學著作。
比如,杜天成,據日人丹波元簡《中國醫(yī)藉考》記載:“肥鄉(xiāng)儒醫(yī)杜天成,字懿德,少業(yè)儒,家貧,從父國士學醫(yī),精脈理,道光壬寅(1842年),疫大作,施藥濟人。著《集驗良方》、《脈案》等書傳世!遍惈|,字玉如,肥鄉(xiāng)縣天臺山村儒醫(yī),杜天成的外甥。他從小聰慧,為人豁達,由于幼年體羸多病,長大之后跟從隨舅父懿德公杜天成學醫(yī),深得嫡傳。
朱昆齡(生卒不詳),清代名醫(yī),字鶴棲。滄縣人。精岐黃術,遠近稱為良醫(yī),壽七十二卒。著有《脈訣論》、《萬病全方》等醫(yī)學著作。
馬玫,清代醫(yī)家。字五玉,東光(今屬河北)人。精于脈診,治病多有奇效。著有《脈訣淺說》、《痘疹淺說》等,未見傳世。
袁蔭元(1 87 5年前后在世),清名醫(yī)。字心海,滄縣人。博學多文,工書法,精歧黃之術,著有《傷寒醫(yī)牖》、《云葉齋詩抄》。
冀棟,字任中,永年縣冀尹固村人,工部尚書冀如錫之子,大學士柏鄉(xiāng)魏裔介婿?滴跷迨哪辏1715年)與其弟冀矩同榜進士。
根據民國《霸縣新志》記載,榮玉璞(1833-1899),字琢之,霸縣堂二里人,榮勵仁之子。榮勵仁精于醫(yī)學,榮玉璞幼年喪母之后,十九歲時跟隨其父學醫(yī),除了精通婦科之外,尤其擅長瘟疫、傷寒病的診治,為清代名醫(yī),著有《傷寒易解》、《婦科指南》。
李鉁(1840年前后在世),字珍同,南皮人。清名醫(yī),副貢生。精天算,凡甘石、青烏,以及醫(yī)藥、卜筮之書,無所不讀;
感謝王秀民主任的講述和分享!
1920
 樓主| 發(fā)表于 2022-4-5 20:09:06 | 只看該作者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醫(yī)學院藥學院張慧康。
        今晚(2022年3月31日)我們將以《本草三家合注》為主要參考書目,來共同學習中醫(y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神農本草經》。今天要分享的是《神農本草經》中的“五加皮”“蔓荊子”“桑寄生”三味藥。
        請師父、各位師兄師姐們不吝指教!

敬請期待張慧康講述和分享!
               祝賀河北中醫(yī)學院藥學院張慧康碩士講座成功!他以《本草三家合注》為主要參考書目,分享了《神農本草經》中的“五加皮”“蔓荊子”“桑寄生”三味藥。
        五加(《本經》),又名:豺漆(《本經》),文章草(《巴蜀異物志》),五花(《雷公炮炙論》),豺節(jié)(《別錄》),木骨、追風使、刺通(《本草圖經》),白刺(《綱目》),茨五甲(《草木便方》),白竻樹、五葉路刺、細柱五加、老虎獠、五花眉、水面油、白蘆刺、五加花、雞腳風。
①《本經》:"主心腹疝氣,腹痛,益氣療躄,小兒不能行,疽瘡陰蝕。"
②《別錄》:"療男子陰痿,囊下濕,小便余瀝,女人陰癢及腰脊痛,兩腳疼痹風弱,五緩虛羸,補中益精,堅筋骨,強志意。"
③《藥性論》:"能破逐惡風血,四肢不遂,賊風傷人,軟腳,臀腰,主多年瘀血在皮肌,治痹濕內不足,主虛羸,小兒三歲不能行。"
蔓荊子(FRUCTUS VITITCIS)別名:蔓荊實、荊子、萬荊子、蔓青子、蔓荊、白背木耳、小刀豆藤、白背風、白背草。來源為馬鞭草科植物單葉蔓荊的果實。疏散風熱,清利頭目,除濕處關節(jié)。主治外感頭痛,偏正頭風,昏暈目暗,赤眼多淚,目睛內痛,齒齦腫痛,濕痹拘攣。
桑寄生性味:苦甘,平。
歸經:入肝、腎經。
功能主治:補肝腎,強筋骨,除風濕,通經絡,益血,安胎。治腰膝酸痛,筋骨痿弱,偏枯,腳氣,風寒濕痹,胎漏血崩,產后乳汁不下。治久咳 ,舌縱 眩暈
①《本經》:主腰痛,小兒背強,癰腫,安胎,充肌膚,堅發(fā)、齒,長須眉。
②《別錄》:主金瘡,去痹,女子崩中,內傷不足,產后余疾,下乳汁。
③《藥性論》:能令胎牢固,主懷妊漏血不止。
④《日華子本草》:助筋骨,益血脈。

感謝張慧康碩士的講述和分享!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guī)則

QQ|Archiver|手機版|導航中醫(yī)藥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22 12:47 , Processed in 0.10800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