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中醫(yī)藥

 找回密碼
 注冊
樓主: 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曹東義師徒每日一講散記

[復制鏈接]
2301
 樓主| 發(fā)表于 2023-2-14 20:39:28 | 只看該作者
群公告
直播即將開始~
今晚(2023年2月14日,周二)8點,相約燕趙中醫(yī)書院直播間,繼續(xù)聽《曹東義帶你一起學內經》第168講《靈樞•寒熱》。
歡迎各位群友轉發(fā)鏈接,邀請更多朋友參與講座!
直播期間,請勿發(fā)布無關鏈接,專心聽講座,謝謝配合!
今日講座內容:
《靈樞·寒熱》第七十
  黃帝問于岐伯曰:寒熱瘰?在于頸腋者,皆何氣使生?岐伯曰:此皆鼠?寒熱之毒氣也,留于脈而不去者也。
  黃帝曰:去之奈何?岐伯曰:鼠?之本,皆在于臟,其末上出于頸腋之間,其浮于脈中,而未內著于肌肉,而外為膿血者,易去也。
  黃帝曰:去之奈何?岐伯曰:請從其本引其末,可使衰去,而絕其寒熱。審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來以去之,其小如麥者,一刺知,三刺而已。
  黃帝曰:決其生死奈何?岐伯曰:反其目視之,其中有赤脈,上下貫瞳子,見一脈,一歲死;見一脈半,一歲半死;見二脈,二歲死;見二脈半,二歲半死;見三脈,三歲而死。見赤脈不下貫瞳子,可治也。

邪客第七十一
  黃帝問于伯高曰:夫邪氣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臥出者,何氣使然?伯高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故宗氣積于胸中,出于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shù)焉。節(jié)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晝日行于陽,夜行于陰,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五臟六腑,今厥氣客于五臟六腑,則衛(wèi)氣獨衛(wèi)其外,行于陽,不得入于陰。行于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橋陷,不得入于陰,陰虛,故目不瞑。
  黃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補其不足,瀉其有余,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臥立至。黃帝曰:善。此所謂決瀆壅塞,經絡大通,陰陽和得者也。愿聞其方。伯高曰:其湯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葦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為一升半,去其滓,飲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為度,故其病新發(fā)者,復杯則臥,汗出則已矣。久者,三飲而已也。
  黃帝問于伯高曰:愿聞人之肢節(jié)以應天地奈何?伯高答曰: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天有雷電,人有聲音;天有四時,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臟;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熱;天有十曰,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莖垂以應之,女子不足二節(jié),以抱人形;天有陰陽,人有夫妻;歲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節(jié);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經水,人有十二經脈;地有泉脈,人有衛(wèi)氣;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晝夜,人有臥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齒;地有小山,人有小節(jié);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腘肉;歲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節(jié);地有四時不生草,人有無子。此人與天地相應者也。
  黃帝問于岐伯曰:余愿聞持針之數(shù),內針之理,縱舍之意,捍皮開腠理,奈何?脈之屈折,出入之處,焉至而出,焉至而止,焉至而徐,焉至而疾,焉至而入,六腑之輸于身者,余愿盡聞其方。岐伯曰:帝之所問,針道畢矣。
  黃帝曰:愿卒聞之。岐伯曰:手太陰之脈,出于大指之端,內屈,循白肉際,至本節(jié)之后太淵,留以澹,外屈,上于本節(jié)下,內屈,與陰諸絡會于魚際,數(shù)脈并注,其氣滑利,伏行壅骨之下,外屈,出于寸口而行,上至于肘內廉,入于大筋之下,內屈,上行臑陰,入腋下,內屈,走肺。此順行逆數(shù)之屈折也。心主之脈,出于中指之端,內屈,循中指內廉以上,留于掌中,伏行兩骨之間,外屈,出兩筋之間,上至肘內廉,入于小筋之下,留兩骨之會,上入于胸中,內絡于心脈。
  黃帝曰:手太陰之脈,獨無俞,何也?岐伯曰:少陰,心脈也。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臟堅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故獨無俞焉。
  黃帝曰:少陰獨無俞者,不病乎?岐伯曰:其外經病而藏不病,故獨取其經于掌后銳骨之端。其余脈出入屈折,其行之徐疾,皆如手少陰心主之脈行也。故本俞者,皆因其氣之虛實疾徐以取之,是謂因沖而瀉,因衰而補,如是者,邪氣得去,真氣堅固,是謂因天之序。
  黃帝曰:持針縱舍奈何?岐伯曰:必先明知十二經脈之本末,皮膚之寒熱,脈之盛衰滑澀。其脈滑而盛者,病日進;虛而細者,久以持;大以澀者,為痛痹。陰陽如一者,病難治。其本末尚熱者,病尚在;其熱以衰者,其病亦去矣。持其尺,察其肉之堅脆,大小滑澀,寒溫燥濕。因視目之五色,以知五臟,而決死生。視其血脈,察其色,以知其寒熱痛痹。
  黃帝曰:持針縱舍,余未得其意也。岐伯曰:持針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靜。先知虛實而行疾徐。左手執(zhí)骨,右手循之。無與肉果。瀉欲端以正,補必閉膚。輔針導氣,邪得淫泆,真氣得居。
  黃帝曰:捍皮開腠理奈何?岐伯曰:因其分肉,左別其膚,微內而徐端之,適神不散,邪氣得去。
  黃帝問于岐伯曰:人有八虛,各何以候?岐伯答曰:以候五臟。黃帝曰:候之奈何?岐伯曰:肺心有邪,其氣留于兩肘;肝有邪,其氣流于兩腋;脾有邪,其氣留于兩髀;腎有邪,其氣留于兩腘。凡此八虛者,皆機關之室,真氣之所。

2302
 樓主| 發(fā)表于 2023-2-14 22:28:21 | 只看該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3年2月14日)的“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河北中醫(yī)學院扁鵲文化研究院副院長、河北省中醫(yī)藥科學院張培紅主任為大家講述《國醫(yī)大師朱良春全集·杏林賢達》之<冉氏御醫(yī)五代世所罕見雪峰父子三人著述恢宏>。     
        請大家關注收聽張培紅的講述。
    祝賀河北中醫(yī)學院扁鵲文化研究院副院長、河北省中醫(yī)藥科學院張培紅主任講座成功!她為大家講述了《國醫(yī)大師朱良春全集·杏林賢達》之<冉氏御醫(yī)五代世所罕見雪峰父子三人著述恢宏>。   
         朱良春國醫(yī)大師與很多中醫(yī)學家結下了深厚友誼,也寫過很多學習前人經驗的文章。
      冉氏雪峰(1878-1963)出生于醫(yī)藥世家,12歲起隨父采藥,同時習醫(yī)。17歲開診于故里,38歲懸壺于湖北武昌。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在民主思潮影響下,來到湖北武昌,曾在報館當校對,記者和編輯。1907年,受聘為湖北醫(yī)學館教習,后任館長。1919年,當選為湖北省中西醫(yī)會第一屆正會長,并創(chuàng)辦《湖北省中醫(yī)雜志》,兼任編輯。  與天津名醫(yī)張錫純結成"南北同盟",反對扼殺中醫(yī)事業(yè)的行徑,享有"南冉北張"之譽。中央國醫(yī)館成立后,任該館醫(yī)務處處長和湖北省國醫(yī)館館長?谷諔(zhàn)爭期間,捐款組織湖北省戰(zhàn)地后方服務團,任團長及中醫(yī)救護醫(yī)院總院副院長,為抗日將士和難民免費治病。武漢淪陷前夕,舉家避難四川萬縣。應診之余,埋頭著書,并親手制作人體骨骼標本,繪制數(shù)百幅人體解剖學彩圖,旨在進行中醫(yī)改革與創(chuàng)新。1946年由萬縣遷回漢口,懸壺應診。1949年舉家搬遷重慶。
1955年11月底,調衛(wèi)生部中醫(yī)研究院,任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高級干部、外賓治療室主任,當選為中華醫(yī)學總會常務理事及全國政協(xié)第二、三屆委員。

        感謝張培紅院長主任的講述和分享。

2303
 樓主| 發(fā)表于 2023-2-21 20:31:04 | 只看該作者
    本周三晚上(2023年2月15日)的空中課堂我們繼續(xù)來學習張曉彤先生的著作《中醫(yī)沉思錄》的內容,題目是中醫(yī)哲學觀的原則及其思維方法。
中醫(yī)藥學哲學觀的原則及其思維方法是相當精湛和深刻的,在臨床上哲學方法指導醫(yī)學實踐,醫(yī)學實踐又大大的促進了哲學的發(fā)展。這是中醫(yī)學的基本特色和優(yōu)勢之一,也是我們研究中醫(yī)哲學觀的原則及其思維方法的根據(jù)所在。中醫(yī)學理論體系形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在百家爭鳴中繼承了先秦諸子的優(yōu)秀理論,吸取了老子的重要學說。有選擇性的借鑒了幾千年的中國古代哲學成果。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由于辨證唯物主義和系統(tǒng)論的廣泛傳播,通過長期與臨床實踐的結合,形成了中醫(yī)哲學觀的基本原則。主要有精氣一元論,陰陽辨證論和五行系統(tǒng)論。敬請期待劉敬章的分享和講述。
             祝賀河北中醫(yī)劉敬章主任講座成功!他與大家一起繼續(xù)學習了張曉彤先生的著作《中醫(yī)沉思錄》“中醫(yī)哲學觀的原則及其思維方法”的主要內容。
        哲學是智慧學,是中醫(yī)的大腦和心神;
       哲學讓中醫(yī)站得高,看得遠,能夠應對各種攻擊和打壓。
哲學也是中醫(yī)復興的望遠鏡和沖鋒號。

中醫(yī)藥學哲學觀的原則及其思維方法形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繼承了先秦諸子的優(yōu)秀理論,主要有精氣一元論,陰陽辨證論和五行系統(tǒng)論。
感謝劉敬章主任的分享和講述。

2304
 樓主| 發(fā)表于 2023-2-21 20:32:07 | 只看該作者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醫(yī)學院藥學院張慧康。
        今晚(2023年2月16日)我們將以《本草三家合注》為主要參考書目,來共同學習中醫(y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神農本草經》。今天要分享的是《神農本草經》中的“文蛤”“葡萄”“伏翼”三味藥。
        請師父、各位師兄師姐們不吝指教!

敬請期待張慧康講述和分享!
              祝賀河北中醫(yī)學院藥學院張慧康碩士講座成功!他以《本草三家合注》為主要參考書目,與大家共同學習了《神農本草經》中的“文蛤”“葡萄”“伏翼”三味藥的一個內容。
         文蛤,【異名】花蛤(《夢溪筆淡》),黃蛤(《現(xiàn)代實用中藥》),圓蛤(《藥材資料匯編》),白利殼(《中藥志》)!秳e錄》曰∶文蛤生東海。表有文。取無時。
【功用主治】清熱,利濕,化痰,軟堅。治口渴煩熱,咳逆胸痹,瘰疬,痰核,崩漏,痔瘺。
葡萄,葡萄屬葡萄科植物葡萄的果實,為落葉藤本植物,是世界最古老的植物之一。葡萄原產于歐洲、西亞和北非一帶。據(jù)考古資料,最早栽培葡萄的地區(qū)是小亞細亞里海和黑海之間及其南岸地區(qū)。大約在7000年以前,南高加索、中亞細亞、敘利亞、伊拉克等地區(qū)也開始了葡萄的栽培。多數(shù)歷史學家認為波斯(即今日伊朗)是最早釀造葡萄酒的國家。歐洲最早開始種植葡萄并進行葡萄酒釀造的國家是希臘。在我國長江流域以北各地均有產,主要產于新疆、甘肅、山西、河北、山東等地。
葡萄性平、味甘酸,入肺、脾、腎經;有補氣血、益肝腎、生津液、強筋骨、止咳除煩、補益氣血、通利小便的功效;主治氣血虛弱、肺虛咳嗽、心悸盜汗、風濕痹痛、淋癥、浮腫等癥,也可用于脾虛氣弱、氣短乏力、水腫、小便不利等病癥的輔助治療。
伏翼,為蝙蝠科伏翼屬的動物。廣泛分布于歐洲,非洲北部,和亞洲南部各地,包括臺灣島以及中國大陸的江西、陜西、云南、四川、新疆等地。
別名天鼠(《本經》)、仙鼠(《唐本》)、飛鼠(《宋本》)、夜燕。
恭曰∶伏翼者,以其晝伏有翼也。
時珍曰∶伏翼,《爾雅》作服翼,齊人呼為仙鼠,《仙經》列為肉芝。
【功效主治】主治面部癰腫,血氣不和腹中疼痛。破寒熱積聚,除驚悸。燒灰用酒送服一方寸匕,下死胎。炒后研末服用,治療頸淋巴結結核。搗后熬為末,拌飯讓小兒食用,可治小兒疳積。
感謝張慧康碩士的講述和分享!

2305
 樓主| 發(fā)表于 2023-2-21 20:33:41 | 只看該作者
         尊敬的曹東義老師好,各位師兄師姐、中醫(yī)同道,大家晚上好,世中聯(lián)一技之長,空中課堂又和大家相會了!我是河北的劉云雙,周五晚上(2023年2月17日)繼續(xù)和大家一起學習名中醫(yī)之路:彭履祥老先生的“讀書習藝貴權變、各家之長當匯通”。敬請期待劉云雙的分享。
               祝賀河北中醫(yī)劉云雙醫(yī)師在衡水市講座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學習《名中醫(yī)之路》介紹彭履祥先生的事跡。
    中醫(yī)內科專家。四川遂寧人。早年隨師學醫(yī)。1944年畢業(yè)地四川國醫(yī)學院。后開業(yè)行醫(yī)。196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建國后,歷任成都中醫(yī)進修學校教師,成都中醫(yī)學院教授、醫(yī)學系副主任,中華全國中醫(yī)學會理事、四川分會副會長。中國農工民主黨黨員。擅長治療內科雜病。撰有《痰飲學說及其臨床應用》等論文。
       彭履祥先生臨床經驗很豐富,比如他論述治療百合病的心法說,百合病自張仲景提出后,不少注家,雖作了不少補充,但很少進一步闡發(fā)其運用。正如陳修園所說:“此病最多而人多不識耳。”其實現(xiàn)代醫(yī)學之神經官能癥、癔病等亦屬于百合病范疇,臨床每不鮮見。對于是證,患者常苦于病久不愈,醫(yī)者苦于證狀捉摸不定,難于著手。因此,他提出凡具備以下三點者,即可診為百合。
①證以心神渙散為主,如默默不欲言,欲臥不能臥,欲行不能行,欲食不能食,如寒無寒,如熱無熱,諸藥不效,變幻無常;
②自覺證狀極多,全身似病,苦惱萬狀,但體檢病征極少,身形如和,無顯著病態(tài);
③頭眩、口苦、舌赤、尿黃、脈數(shù)常為可憑之證。切不可單憑一些變幻莫測、捉摸不定,有如鬼神驅使之證,即診為百合病。

      感謝劉云雙醫(yī)師的講座和分享。
2306
 樓主| 發(fā)表于 2023-2-21 20:56:24 | 只看該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3年2月18日)“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王群才中醫(yī)師講述曹東義教授編著的《永遠的大道國醫(yī)》這本書的內容。
         第四章:遙望中醫(yī)未來復興。
        中醫(yī)學在近代,經歷了艱難的坎坷與曲折,出現(xiàn)了學術被改造的異化與西化,很多從業(yè)人員信心動搖,乏人乏術的局面重復出現(xiàn)了多次。這是不爭的事實,也是歷史進程中的必然。中醫(yī)的復興道路,必然是緩慢而漫長的,很可能會充滿曲折與艱險。
        第七節(jié):中西醫(yī)團結合作,衷中納西
        不少人把中醫(yī)說成是“經驗醫(yī)學”,把西醫(yī)稱為“實驗醫(yī)學”。這樣劃分并不準確,因為所謂“經驗醫(yī)學”指的是零散經驗,而沒有系統(tǒng)理論的醫(yī)學,中醫(yī)學不僅有理論,而且其理論相當穩(wěn)定,是一個逐步完善的以“肯定之肯定”為主體的醫(yī)學體系,而不是西醫(yī)學以"否定之否定"為特征的醫(yī)學體系。
        中醫(yī)和西醫(yī)結合、配合起來,各顯其能,從不同的途徑前進在達到健康的目的地會師,是中國人民的福祉所在,也是中醫(yī)對于世界將有所頁獻的依據(jù)。
        屆時我們共同學習具體內容。
                祝賀河北中醫(yī)王群才中醫(yī)師在衡水市講座成功!他講述了曹東義《永遠的大道國醫(yī)》 第四章:遙望中醫(yī)未來復   第七節(jié):中西醫(yī)團結合作,衷中納西的有關內容。
        中西醫(yī)是不同的學術體系,應該獨立發(fā)展互相借鑒。
西方醫(yī)藥資本是高度市場化的醫(yī)學體系,從理論到技術已經發(fā)展了幾百年,其“盈利模式”很成熟,屬于“醫(yī)療、醫(yī)藥、醫(yī)保、醫(yī)教、醫(yī)政”五醫(yī)聯(lián)動的體制機制,單一拆解這個模式無濟于事,也不可能獲得成功,只有整體制對抗或者替代、消化吸收,才能“洋為中用”成為中國衛(wèi)生體制的構筑材料,否則就只是國際資本在中國的“推銷員”。
復興中醫(yī)也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也必須借助西醫(yī)的“五醫(yī)聯(lián)動”模式,才有可能走向復興,否則單獨某方面的突破,雖然有可能獲得局部的發(fā)展,但是不會全面成功。
感謝王群才中醫(yī)師的講述和分享。

2307
 樓主| 發(fā)表于 2023-2-21 20:57:35 | 只看該作者
        今周日晚上(2023年2月19日),“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王紅霞主任與大家一起學習《中醫(yī)神志病學》一書,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變化,醫(yī)學模式的的轉變,各類精神、心理、心身疾病的發(fā)病率不斷增高,中醫(yī)神志病學正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產生的一門重要的兼顧基礎理論與臨床應用的學科。今天繼續(xù)學習第七章神志疾病的診治原則,祥情我們一起期待!
                祝賀河北中醫(yī)藥科學院碩士導師王紅霞主任講座成功!她與大家一起學習了《中醫(yī)神志病學》第七章神志疾病的診治原則的有關內容。
        精神神志不正常,不僅成年人有,孩子也可以有,根據(jù)有關資料介紹,如果得不到正確的措施干預,孩子問題有可能越來越嚴重 1、是家長缺少科學方法,教育只是憑感情,憑經驗,從而導致孩子性格發(fā)育不完全; 2、平時總是說教、嘮叨、跟其他家孩子對比,引發(fā)孩子叛逆自卑; 3、自己忙于工作,孩子的所有要求全部滿足,教育方法跟不上導致孩子臭毛病越來越多; 4、太溺愛孩子,對孩子包辦、妥協(xié),導致孩子愈發(fā)叛逆,脾氣暴躁; 5、總想靠“批評和打罵”解決問題,孩子“屈打成招”,逐漸孩子內心越來越封閉,越來越叛逆,引發(fā)自閉壓抑等各種問題。
        因此,找到正確的方法,用中醫(yī)藥幫助恢復,是很重要的。
        感謝王紅霞主任的講述和分享。
2308
 樓主| 發(fā)表于 2023-2-21 20:58:20 | 只看該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3年2月20日)晚上“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霍立軒中醫(yī)師向各位同道繼續(xù)分享《鄧鐵濤著作全集》。



本周一我們主要學習:
《傷寒論》敘例辨(下)

仲景之學,學有淵源!秱s病論》之著述,是以經方派著作《平脈辨證》作為藍本,運用醫(yī)經家的理論,進行研討,并結合仲景師傳及其本人之經驗,對寶貴的“經方”進行整理,使之有論有方,故書名《傷寒雜病論》,突出一個“論”字,把理法方藥貫串起來,形成辨證論治的體系,為我國臨床醫(yī)學奠定良好的基礎,仲景之功甚偉!《傷寒論》經過了與仲景(約生于公元150~219年)前后同時的王叔和(約生于公元201~280年)再加編次。與王叔和同時代的皇甫謐( 公元215~ 282年)評叔和“撰次仲景選論甚精,指事施用”;矢χk這兩句話很值得我們推敲!斑x論”二字,指仲景選前人之論,亦可理解為叔和編次仲景之選論時再加選論,故曰“甚精”。為什么“甚精”?因能切實合用(指事施用)。仲景、叔和、皇甫氏三人前后生活于130年之間。叔和身為太醫(yī)令,其所見之《傷寒論》雖有錯簡,當不至于太亂,何況漢時已有帛書,以叔和治學態(tài)度之嚴謹,相信不會把自己的東西強加于仲景,如果叔和編次不忠于原書,則博學之皇甫氏不會給予“甚精”之評價。后世怕有褻瀆醫(yī)圣之名聲把凡不合己意或不能領會之文字,都加罪于王叔和,這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科學的。
       祝賀河北中醫(yī)霍立軒中醫(yī)師在隆堯縣講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繼續(xù)分享了《鄧鐵濤著作全集》《傷寒論》敘例辨(下)的有關內容。這是鄧老對于《傷寒論》與《傷寒例》的重要論述,這也是正確認識中醫(yī)學術傳承與創(chuàng)新關系的重要文章,有理有據(jù),令人信服,讓人敬仰。這些論述,相比于很多“傷寒家”“溫病家”,也應該是高屋建瓴的論述。
        鄧老認為,削《傷寒例》是任意改動仲景學說的借口。后人不細察,便使借口成了定論!
鄧老說,《金匱要略》一般認為是未經叔和整理的,因此不存在王叔和的偽作了,但《金匱要略》的第一篇文章為《臟腑經絡先后病》,中醫(yī)學院第二版教材《金匱要略講義》認為本篇屬全書概論性質。仲景在本篇中根據(jù)《內經》、《難經》的理論,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對雜病的病因、病機、診斷、治療以及預防等方面,都舉例說明,并提出原則性的指示,即學習本書以下各篇,首先必須以學好本篇作為基礎!督饏T要略》開頭有一篇概論性的文章,那么《傷寒論》為什么不會有一篇概論性的《傷寒例》呢?而《辨脈》與《平脈》則是《傷寒雜病論》全書的導論。
       鄧老這些論述,非常重要,這與我在研究生論文《宋金元傷寒學術源流論要》的觀點“《傷寒例》源出于張仲景而非王叔和”是一致的,這也得到劉渡舟先生的肯定。只是我的論述,沒有鄧老的資料豐富,說理性也不如鄧老深刻。
         感謝霍立軒中醫(yī)師的講述和分享。

2309
 樓主| 發(fā)表于 2023-2-21 21:00:35 | 只看該作者
群公告
直播即將開始~
今晚(2023年2月21日,周二)8點,相約燕趙中醫(yī)書院直播間,《曹東義帶你一起學內經》第169講《靈樞·通天》。
歡迎各位群友轉發(fā)鏈接,邀請更多朋友參與講座!
直播期間,請勿發(fā)布無關鏈接,專心聽講座,謝謝配合!


今日講座內容:

《靈樞·通天》第七十二

  黃帝問于少師曰:余嘗聞人有陰陽,何謂陰人?何謂陽人?少師曰: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不離于五,人亦應之,非徒一陰一陽而已也,而略言耳,口弗能遍明也。黃帝曰:愿略聞其意,有賢人圣人,心能備而行之乎?少師曰:蓋有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態(tài)不同,其筋骨氣血各不等。

  黃帝曰:其不等者,可得聞乎?少師曰:太陰之人,貪而不仁,下齊湛湛,好內而惡出,心和而不發(fā),不務于時,動而后之,此太陰之人也。

  少陰之人,小貪而賊心,見人有亡,常若有得,好傷好害,見人有榮,乃反慍怒,心疾而無恩,此少陰之人也。

  太陽之人,居處于于,好言大事,無能而虛說,志發(fā)乎四野,舉措不顧是非,為事如常自用,事雖敗,而常無悔,此太陽之人也。

  少陽之人,諟諦好自責,有小小官,則高自宜,好為外交,而不內附,此少陽之人也。

  陰陽和平之人,居處安靜,無為懼懼,無為欣欣,婉然從物,或與不爭,與時變化,尊則謙謙,譚而不治,是謂至治。

  古之善用針艾者,視人五態(tài),乃治之。盛者瀉之,虛者補之。

  黃帝曰:治人之五態(tài)奈何?少師曰:太陰之人,多陰而無陽,其陰血濁,其衛(wèi)氣澀,陰陽不和,緩筋而厚皮,不之疾瀉,不能移之。

  少陰之人,多陰少陽,小胃而大腸,六腑不調,其陽明脈小,而太陽脈大,必審調之,其血易脫,其氣易敗也。

  太陽之人,多陽而少陰,必謹調之,無脫其陰,而瀉其陽。陽重脫者易狂,陰陽皆脫者,暴死,不知人也。

  少陽之人,多陽少陰,經小而絡大,血在中而氣外,實陰而虛陽。獨瀉其絡脈,則強氣脫而疾,中氣不足,病不起也。

  陰陽和平之人,其陰陽之氣和,血脈調,謹診其陰陽,視其邪正,安容儀,審有余不足,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此所以調陰陽,別五態(tài)之人者也。

  黃帝曰:夫五態(tài)之人者,相與毋故,卒然新會,未知其行也,何以別之?少師答曰:眾人之屬,不知五態(tài)之人者,故五五二十五人,而五態(tài)之人不與焉。五態(tài)之人,尤不合于眾者也。黃帝曰:別五態(tài)之人,奈何?少師曰:太陰之人,其狀黮黮然黑色,念然下意,臨臨然長大,腘然未僂,此太陰之人也。

  少陰之人,其狀清然竊然,固以陰賊,立而躁崄,行而似伏,此少陰之人也。

  太陽之人,其狀軒軒儲儲,反身折腘,此太陽之人也。
少陽之人,其狀立則好仰,行則好搖,其兩臂兩肘,則常出于背,此少陽之人也。

  陰陽和平之人,其狀委委然,隨隨然,颙颙然,愉愉然,(目旋)(目旋)然,豆豆然,眾人皆曰君子,此陰陽和平之人也。

2310
 樓主| 發(fā)表于 2023-2-21 21:48:48 | 只看該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3年2月21日)的“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河北中醫(yī)學院扁鵲文化研究院副院長、河北省中醫(yī)藥科學院張培紅主任為大家講述《國醫(yī)大師朱良春全集·杏林賢達》之<緬懷啟蒙老師馬惠卿先生>。     
        請大家關注收聽張培紅的講述。
                祝賀河北中醫(yī)學院扁鵲文化研究院副院長、河北省中醫(yī)藥科學院張培紅主任講座成功!她為大家講述了《國醫(yī)大師朱良春全集·杏林賢達》之<緬懷啟蒙老師馬惠卿先生>。  
        1935年 2月朱老經親戚介紹,至武進孟河御醫(yī)世家,拜馬惠卿先生為師,開始了讀醫(yī)書與跟師抄方相結合的學習中醫(yī)過程。馬家以馬文植(1820-1903年)最出名,馬文植字培之,他是孟河濱江費伯雄的內弟,費家與馬家存在著互相影響的親戚關系。馬培之以‘脈理精細’、‘能述病源’著稱,其祖父馬省三著有《論癥十六則》,馬培之則著有《醫(yī)略存真》《外科傳薪集》《青囊秘訣》《外科集腋》等書。光緒六年(1880年),慈禧召費伯雄之子費子彬進京治病,當時費子彬術業(yè)未精,故請其舅父馬培之代替進京,為慈禧太后治病,果然應手而效。馬培之自幼跟隨祖父馬省三行醫(yī),前后長達16年之久,不僅善用丸散膏丹,而且活用古方,創(chuàng)制新方,還常用刀針治病。近代名醫(yī)巢謂芳、丁甘仁、鄧星伯、賀季衡等皆出其門下。
朱老到達了馬惠卿家,這是一所很體面的鄉(xiāng)間建筑,寬闊的院落,顯示出不同世俗的氣派。老親戚來到馬惠卿家,說明了來意。馬先生沉吟片刻,就說‘好吧,讓他來吧。學徒的費用,三年360塊大洋。’他因此就答應了這件事。
        感謝張培紅院長主任的講述和分享。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guī)則

QQ|Archiver|手機版|導航中醫(yī)藥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0-24 17:32 , Processed in 0.06222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