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周二(2024年10月22日)由河北省任丘市中醫(yī)院張海濤主任為大家講述《路志正婦產科學術經驗集》之<臨證解難篇>路老治療產后痹證的驗案和臨床經驗。
祝賀河北省任丘市中醫(yī)院院張海濤主任講座成功!他為大家講述了《路志正婦產科學術經驗集》之<臨證解難篇>路老治療產后痹證的驗案和臨床經驗。
張仲景說新產婦人容易有瘈緃的“痙病”、郁冒、大便難三大主癥,路志正國醫(yī)大師進一步豐富有關內容。
路老說,產后失血過多,四肢百骸空虛,筋脈關節(jié)失于濡養(yǎng),以致產后背部疼痛。女子腰腎,胞脈所系,去血過多,則胞脈虛,虛則腎氣亦虛,故腰痛也。腎陰不足,不能上濟心火,則常使心火偏亢,出現心腎不交之證候,故神志恍惚,心煩不安。氣隨血脫,氣虛衛(wèi)外失司,氣主煦之,氣虛則溫煦功能減退,氣不足便是寒,故見怕風怕冷、腰背冷痛及左半身沉重;氣虛膀胱氣化失司,故尿頻;氣血虧虛,胞脈失養(yǎng),不榮則痛,故見勞累后小腹隱痛;氣血兩虛,心神失養(yǎng),故見神志恍惚、心煩不安;舌質黯,苔薄白微膩,脈沉弦略滑,亦為氣血兩虛之征。
產后痹的成因歷代醫(yī)書多有記載,如《婦人大全良方》曰:“婦人以血為本”。婦人在懷妊期間,需要大量氣血孕育胎兒,故氣血不足;加之產后失血過多或難產,或是分娩時間過長,精力損耗過度;或產后惡露不凈使氣血再傷,肌膚、筋脈關節(jié)、骨骼、臟腑等全身組織失于濡養(yǎng)!督浶Мa寶》言:“產后中風,由產傷動血氣,勞損臟腑,未平復起,早勞動,氣虛而風邪氣乘之,故中風,風邪冷氣,客于皮膚經絡,但疼痹羸乏”。
脾不健運,臨床癥見倦怠乏力、氣短懶言、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形瘦面白、舌淡苔薄白、脈弱無力。臨床癥狀偏于中氣不足、運化無力者。常用方劑如四君子湯、參苓白術散。張隱庵《本草崇原》載:“凡欲補脾,則用白術;凡欲運脾,則用蒼術!薄斑\脾益氣”適用于脾氣困遏,運化失職,升降失司之證。臨床除見納呆、便溏等癥,噯氣、脘腹脹滿、矢氣不爽為其主要證候特點,虛實夾雜為其病機關鍵。錢乙的異功散,體現了益氣運脾、消補兼施、補而不滯的組方思路。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也體現了這一思路。
感謝張海濤主任的講述和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