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中醫(yī)藥

 找回密碼
 注冊
樓主: 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曹東義師徒每日一講散記

[復制鏈接]
2971
 樓主| 發(fā)表于 2024-10-21 21:54:35 | 只看該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4年10月19日)”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王群才中醫(yī)師講述曹東義教授編著的《醫(yī)學第一章太炎》這本書的內容。
        第五章:存廢迫在眉睫中醫(yī)奮起抗爭。
        這一篇章內容較多,我們先學習前半部分:
        廢止中醫(yī)的事件是逐漸發(fā)生的,也是蓄謀已久的事情
       屆時我們共同學習具體內容。
               祝賀河北中醫(yī)王群才中醫(yī)師在衡水市講座成功!他講述了曹東義教授編著的《醫(yī)學第一章太炎》  第五章:存廢迫在眉睫中醫(yī)奮起抗爭。
        道光帝在其繼位第二年(1822年),下詔說:“針灸一法,由來已久,然以針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太醫(yī)院針灸一科,著永遠停止!
這份禁止針灸詔書,對于在北京行醫(yī)的王清任撰寫《醫(yī)林改錯》是否有影響,我們不敢斷定。但是深受《黃帝內經》推崇的針灸被禁止使用,尤其是其后不久鴉片戰(zhàn)爭失敗,與日本取消漢醫(yī)政策的實施,都對中醫(yī)存廢有著或大或小的影響。日本的醫(yī)學,幾千年以來,屬于從中國傳入的“漢醫(yī)系統(tǒng)”。自1868明治維新之后,日本政府采取新的醫(yī)學政策,引進建設德國與歐美的醫(yī)學體系,逐漸廢止“漢醫(yī)”,促使日本醫(yī)學得到很快的發(fā)展。
         1912年北洋政府教育系統(tǒng)“漏列”中醫(yī),法規(guī)頒布后,上海神州醫(yī)藥總會會長余伯陶等人帶頭提出抗議,還聯合了其它省市的中醫(yī)藥同業(yè)組織“醫(yī)藥救亡請愿團”。至1913年10月已有19個省市的醫(yī)學團體響應此舉,推舉的代表晉京請愿。爭取辦學立案,將中醫(yī)教育列入學制系統(tǒng)之內。未曾想,遭到教育總長汪大燮的拒絕,他于1913年12月29日,在接見請愿代表的時候說:“余決意今后廢去中醫(yī),不用中藥。所謂立案一節(jié),難以照準!庇终f:“按日本維新已數十年,其醫(yī)學之發(fā)達,較之我國不啻天壤,乃日本鄉(xiāng)間仍有中醫(yī)者。我國欲全廢中醫(yī),恐一時難達目的,且我國所有西醫(yī)不敷全國之用也。”此論一出,全國嘩然。
         1915年4月,丁甘仁、夏應堂、謝觀聯合發(fā)起,成立上海中醫(yī)專門學校。他們向北洋政府遞呈了備案申請,其《呈大總統(tǒng)文》說:“教育為國家之基礎,醫(yī)學實民命之攸關。我國光復以來,各省學校林立,恩準奉行,仰見我政府陶鑄醫(yī)學真才,為四百萬兆生靈造仁壽無疆之福。洵乎民之強,即國之強也!
        丁先生的大膽設想,還不止于辦成一所學校,培育中醫(yī)人才。
        感謝王群才中醫(yī)師的講述和分享。

2972
 樓主| 發(fā)表于 2024-10-21 21:55:05 | 只看該作者
尊敬的曹東義老師,各位中醫(yī)同道,您們好!   
      我是河北涿州的中醫(yī)愛好者王洪昇。
      2024年10月20日(20:30)周日晚上,世界中醫(yī)藥學會聯合會“一技之長 空中課堂”,由我來講述《傷寒論》。題目是大家一起學習傷寒論。
      第六講 《傷寒論校注》卷第二 傷寒例第三(十)
      內容簡介:敘述六經病衰的日程和臨床表現;病逾期不解,邪熾正衰的危候;指出重感異氣的各種不同變病,及施治原則。
             祝賀河北涿州的中醫(yī)愛好者王洪昇先生講座成功!他與大家一起學習了 《傷寒論校注》卷第二 傷寒例第三(十)六經病衰的日程和臨床表現;病逾期不解,邪熾正衰的危候;指出重感異氣的各種不同變病,及施治原則。
        《傷寒例》說:“兩感于寒者,一日太陽受之,即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干,煩滿而渴;二日陽明受之,即與太陰俱病,則腹?jié)M身熱,不欲食,譫語;三日少陽受之,即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者,六日死。若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則榮衛(wèi)不行,臟腑不通,則死矣。”這是張仲景對于《素問·熱論》“兩感傷寒學說”的繼承,他對于不是兩感的患者,如何逐漸好轉,也是贊同《素問·熱論》的論述,因此《傷寒例》說:“其不兩感于寒,更不傳經[傳經:指病情的變化發(fā)展,由這一經的證候,演變?yōu)榱硪唤浀淖C候],不加異氣者[異氣:指又感受了另外一種病邪],至七日太陽病衰,頭痛少愈也;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歇也;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也;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舌干已,而嚏也;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囊縱,指陰囊由縮入轉為松緩],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人精神爽慧也!
        感謝王洪昇先生的講述和分享。

2973
 樓主| 發(fā)表于 2024-10-21 21:55:47 | 只看該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4年10月21日)晚上“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馬京雪中醫(yī)師向各位同道分享由曹東義教授主編的《醫(yī)經學派》一書。
該書于2022年由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

本周一我們主要學習:
      中篇  醫(yī)經學派主要醫(yī)家
     第七章  楊上善
     今天晚上我們一起學習楊上善學術思想(經脈臟腑相連理論、診法合參思想、旁征博引內容豐富)和醫(yī)論摘粹,順養(yǎng)。
      敬請聆聽馬京雪醫(yī)師分享。
               祝賀河北中醫(yī)馬京雪中醫(yī)師在寧晉縣鳳凰臺講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分享了由曹東義教授主編的《醫(yī)經學派》一書  中篇  醫(yī)經學派主要醫(yī)家     第七章  楊上善
       從楊上善對《內經》條文的逐條注解可以看出,楊氏還對臟腑、身度、營衛(wèi)等人體生理特點,對九針、設方等治療方法,對傷寒、邪論、風論、雜病等病證的病機特點、治療方法都有十分豐富而深入的認識,表明其不僅具有許多成體系的醫(yī)學理念,還有著許多細入機理的深刻認識。
       由于現存楊上善的著作只有《黃帝內經太素》和部分的《黃帝內經明堂類成》,且二書皆是以注解闡釋為主體,故楊氏雖有“設方”的諸多思想,但可惜未有關于楊氏方藥的文獻記載。不過,從《太素·設方》中“知古今”“知要道”“知方地”“知形志所宜”“知祝由”“知針石”“知湯藥”和“知官能”這八篇注文來看,楊氏對于湯藥、針灸等治療方法的認識十分深入,且對于如何根時代變化、地域變化、病機變化以及病人的心里變化來調整或開具方藥有著十分深刻的見解,所以,目前雖無楊上善的方藥記載,但其在《太素》一書中關于“設方”的諸多思想卻深刻影響了后世方藥的發(fā)展應用。
       感謝馬京雪醫(yī)師的講述和分享。

2974
 樓主| 發(fā)表于 2024-11-4 15:26:27 | 只看該作者
        本周二(2024年10月22日)由河北省任丘市中醫(yī)院張海濤主任為大家講述《路志正婦產科學術經驗集》之<臨證解難篇>路老治療產后痹證的驗案和臨床經驗。
        祝賀河北省任丘市中醫(yī)院院張海濤主任講座成功!他為大家講述了《路志正婦產科學術經驗集》之<臨證解難篇>路老治療產后痹證的驗案和臨床經驗。
        張仲景說新產婦人容易有瘈緃的“痙病”、郁冒、大便難三大主癥,路志正國醫(yī)大師進一步豐富有關內容。
       路老說,產后失血過多,四肢百骸空虛,筋脈關節(jié)失于濡養(yǎng),以致產后背部疼痛。女子腰腎,胞脈所系,去血過多,則胞脈虛,虛則腎氣亦虛,故腰痛也。腎陰不足,不能上濟心火,則常使心火偏亢,出現心腎不交之證候,故神志恍惚,心煩不安。氣隨血脫,氣虛衛(wèi)外失司,氣主煦之,氣虛則溫煦功能減退,氣不足便是寒,故見怕風怕冷、腰背冷痛及左半身沉重;氣虛膀胱氣化失司,故尿頻;氣血虧虛,胞脈失養(yǎng),不榮則痛,故見勞累后小腹隱痛;氣血兩虛,心神失養(yǎng),故見神志恍惚、心煩不安;舌質黯,苔薄白微膩,脈沉弦略滑,亦為氣血兩虛之征。
         產后痹的成因歷代醫(yī)書多有記載,如《婦人大全良方》曰:“婦人以血為本”。婦人在懷妊期間,需要大量氣血孕育胎兒,故氣血不足;加之產后失血過多或難產,或是分娩時間過長,精力損耗過度;或產后惡露不凈使氣血再傷,肌膚、筋脈關節(jié)、骨骼、臟腑等全身組織失于濡養(yǎng)!督浶Мa寶》言:“產后中風,由產傷動血氣,勞損臟腑,未平復起,早勞動,氣虛而風邪氣乘之,故中風,風邪冷氣,客于皮膚經絡,但疼痹羸乏”。
       脾不健運,臨床癥見倦怠乏力、氣短懶言、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形瘦面白、舌淡苔薄白、脈弱無力。臨床癥狀偏于中氣不足、運化無力者。常用方劑如四君子湯、參苓白術散。張隱庵《本草崇原》載:“凡欲補脾,則用白術;凡欲運脾,則用蒼術!薄斑\脾益氣”適用于脾氣困遏,運化失職,升降失司之證。臨床除見納呆、便溏等癥,噯氣、脘腹脹滿、矢氣不爽為其主要證候特點,虛實夾雜為其病機關鍵。錢乙的異功散,體現了益氣運脾、消補兼施、補而不滯的組方思路。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也體現了這一思路。
         感謝張海濤主任的講述和分享。

2975
 樓主| 發(fā)表于 2024-11-4 15:26:57 | 只看該作者
尊敬的曹東義老師,各位中醫(yī)同道,您們好!   
      我是河北涿州的中醫(yī)愛好者王洪昇。
      2024年10月23日(20:30)周三晚上,世界中醫(yī)藥學會聯合會“一技之長 空中課堂”,大家一起學習,由曹東義教授、方朝義教授主編的《寒溫統(tǒng)一辨治外感病》一書,這部著作于2017年7月,由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出版。
      第一講《寒溫統(tǒng)一辨治外感病》(二)
      內容簡介:《寒溫統(tǒng)一辨治外感病》目錄介紹、寒溫統(tǒng)一辨證緣起、第一節(jié)《內經》論述傷寒與溫病的關系。
             祝賀河北涿州的中醫(yī)學者王洪昇先生講座成功!他與大家一起學習了由曹東義教授、方朝義教授主編的《寒溫統(tǒng)一辨治外感病》一書,這部著作于2017年7月,由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出版。  第一講《寒溫統(tǒng)一辨治外感病》第一節(jié)
學以致用是中華文化的顯著特征,任何一門學問都離不開實用的目的,我們探索寒溫統(tǒng)一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都是因為中醫(yī)臨床需要,而且這是很緊迫的任務,是臨床現實逼迫出來的一個課題。
國醫(yī)大師鄧鐵濤先生多年之前曾經探索過寒溫統(tǒng)一診治的問題,并提出了初步的診治綱領。筆者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有關問題。
  中醫(yī)面對各種發(fā)熱性疾病,無論是突破的大面積疫情,還是散發(fā)的以發(fā)熱為突出證候的病例,都面臨著一個抉擇:這是傷寒,還是熱?或者這就是瘟疫?應該用哪些理論作指導?非典就面臨著這樣的問題。
  因為,按照中醫(yī)學院教材的劃分,傷寒、溫病是不同的學科,一般人認為它們病因、病機、病證、治法、方藥等都不一樣,屬于不同的學科,是不同的疾病。但是,我們回顧歷代醫(yī)家的認識,以及臨床中醫(yī)的實際應用情況并不是這樣的如冰火兩重天。
  感謝王洪昇先生的講述和分享。

2976
 樓主| 發(fā)表于 2024-11-4 15:29:17 | 只看該作者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醫(yī)藥大學藥學院張慧康。
        今晚(2024年10月24日)我們將以《張廷模臨床中藥學講稿》為主要書目,來共同溫習臨床中藥學的知識內容。
        今天分享各論部分第六十五講“清熱化痰藥川貝母、浙貝母、瓜蔞、竹茹、竹瀝、天竺黃”,內容為上述藥味的功效主治、性能特點配伍應用及使用特點。
        請師父、各位師兄師姐們不吝指教!

敬請期待張慧康講述和分享!
               祝賀河北中醫(yī)藥大學藥學院張慧康碩士講座成功!他以《張廷模臨床中藥學講稿》為主要書目,與大家一起共同溫習了臨床中藥學第六十五講“清熱化痰藥川貝母、浙貝母、瓜蔞、竹茹、竹瀝、天竺黃”,內容為上述藥味的功效主治、性能特點配伍應用及使用特點。

        川貝母,具有清熱化痰,潤肺止咳,散結消腫的功效;主治虛勞久咳,肺熱燥咳,肺癰吐膿,瘰疬結核,乳癰,瘡腫。
        浙貝母,清熱化痰,散結解毒。治風熱咳嗽,肺癰喉痹,瘰疬,瘡瘍腫毒。
         瓜蔞,又寫作栝樓有解熱止渴、利尿、鎮(zhèn)咳祛痰等作用。 種子含脂花肪油;果實含三萜皂苷、有機酸、樹脂、糖類、色素;根含蛋白質、皂苷、酸類。
         竹茹,性味 性微寒,味甘。 功能主治:清熱化痰,除煩止嘔。用于痰熱咳嗽、膽火挾痰、煩熱嘔吐、驚悸失眠、中風痰迷、舌強不語、胃熱嘔吐、妊娠惡阻、胎動不安。
       竹瀝,性味甘寒,能清心肺胃之火,有豁痰潤燥、定驚之效。主要用于治中風痰迷,肺熱痰壅,驚風,癲癇,壯熱煩渴,子煩,破傷風。清熱化痰:主治痰熱咳嗽,痰黃粘稠;亦可用于痰熱蒙蔽清竅;痰熱中風,舌強偏癱;小兒驚風,四肢抽搐,常配清熱化痰,息風定驚藥。
       天竺黃,具有祛風除濕,活血舒經,止咳的功效。用于風濕痹痛,四肢麻木,小兒百日咳,白帶過多。有謂尚可治胃病。


         感謝張慧康碩士的講述和分享!

2977
 樓主| 發(fā)表于 2024-11-4 15:30:08 | 只看該作者
各位中醫(yī)同道,中醫(yī)愛好者:
        大家好!“世中聯一技之長分會”《空中課堂》周五講課組成員雷寶淳跟大家一起學習《藥性賦》!端幮再x》原書未注明作者,據初步考證大約為金元時代作品。該書歷來都是作為中醫(yī)帶徒弟學習中藥的啟蒙書。原書用韻語編成賦體,言簡意賅,朗朗上口,便于誦讀記憶,頗受初學者的珍愛,傳延至今,長盛不衰。

  今天(2024年10月25日)分享的內容如下:
側柏葉治血山崩漏之疾,香附理氣血婦人之用。

      期待雷寶淳分享,歡迎批評指正
                  祝賀河北中醫(yī)雷寶淳在河北醫(yī)大講座成功!他跟大家一起學習了《藥性賦》的“
側柏葉治血山崩漏之疾,香附理氣血婦人之用。”
          側柏葉古人用來止血,也有用其養(yǎng)生保健的,希望與松柏一樣健康長壽。柏子仁安神助眠,內丘扁鵲廟前“弟子柏”見證了中醫(yī)藥傳承發(fā)展的千年歷史。
         香附子理氣血,不僅婦人可用,男人用了也蠻好。我喜歡這個理氣藥,幾乎是“每方必用”,因為它好用;過去的“串雅人”,游方郎中,包里帶著一些“靈丹妙藥”,主要是“良附丸”,而送服的“藥引子”,才是辨證論治為主的藥湯。
         其中的奧秘,用了你自然就懂了。
      感謝雷寶淳的講述和分享。

2978
 樓主| 發(fā)表于 2024-11-4 15:30:48 | 只看該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4年10月26日)”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王群才中醫(yī)師講述曹東義教授編著的《醫(yī)學第一章太炎》這本書的內容。
        第五章:存廢迫在眉睫中醫(yī)奮起抗爭。
        這一篇章內容較多,我們今晚學習后半部分:
         余云岫廢止中醫(yī)案的內容都是什么。陳存仁先生等人如何為中醫(yī)生存奔走,章太炎先生雖是余云岫的老師,但保護中醫(yī)、發(fā)展中醫(yī)、是堅定不移的。可以說是:歲寒三友都喜歡,醫(yī)學第一章太炎。
       屆時我們共同學習具體內容。
        祝賀河北中醫(yī)王群才中醫(yī)師在衡水市講座成功!他講述了曹東義教授編著的《醫(yī)學第一章太炎》這本書的內容。
        第五章:存廢迫在眉睫中醫(yī)奮起抗爭。
         1927年,南京國民黨政府衛(wèi)生部第一次衛(wèi)生工作會議通過了余云岫廢止中醫(yī),陳存仁等中醫(yī)藥人員,組織全國各地的中醫(yī)藥人員起來反抗,到南京國民黨政府各部門請愿上訪,讓這個提案破產了,但是,中醫(yī)界也受到了巨大的創(chuàng)傷。
        直到建國初期,余云岫等仍然不依不饒,想借西醫(yī)抗生素的新成就和共產黨的執(zhí)政能力消滅中醫(yī),毛澤東系列措施挽救了中醫(yī)。
        2006年,反中醫(yī)思潮沉渣泛起,也來勢洶洶,我們經歷過的人深有體會。有些人不了解情況,就像不了解前兩次一樣。
        感謝王群才中醫(yī)師的講述和分享!

2979
 樓主| 發(fā)表于 2024-11-4 15:31:18 | 只看該作者
尊敬的曹東義老師,各位中醫(yī)同道,您們好!   
      我是河北涿州的中醫(yī)愛好者王洪昇。
      2024年10月27日(20:30)周日晚上,世界中醫(yī)藥學會聯合會“一技之長 空中課堂”,由我來講述《傷寒論》。題目是大家一起學習傷寒論。
      第六講 《傷寒論校注》卷第二 傷寒例第三(十一)
      內容簡介:提出患病應當早治,切忌拖延;服藥應當遵循醫(yī)囑。
             祝賀河北涿州的中醫(yī)愛學者王洪昇先生講座成功。他講述了 《傷寒論校注》卷第二 傷寒例第三(十一)患病應當早治,切忌拖延;服藥應當遵循醫(yī)囑。
          《傷寒例》說:凡人有疾,不時即治,隱忍冀差,以成痼疾。小兒女子,益以滋甚。時氣不和,便當早言,尋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時治之,罕有不愈者;既巳讨,數日乃說,邪氣入藏,則難可制,此為家有患,備慮之要。

    凡作湯藥,不可避晨夜,覺病須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則易愈矣。若或差遲,病即傳變,雖欲除治,必難為力。服藥不如方法,縱意違師,不須治之。

    凡傷寒之病,多從風寒得之。始表中風寒,入里則不消矣。未有溫覆而當不消散者。不在證治,擬欲攻之,猶當先解表,乃可下之。

    若表已解,而內不消,非大滿,猶生寒熱,則病不除。若表已解,而內不消,大滿大實,堅有燥屎,自可除下之。雖四五日,不能為禍也。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內虛熱入,協熱遂利,煩躁諸變,不可勝數,輕者困篤,重者必死矣。
       感謝王洪昇先生的講述和分享。

2980
 樓主| 發(fā)表于 2024-11-4 15:31:50 | 只看該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4年10月28日)晚上“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馬京雪中醫(yī)師向各位同道分享由曹東義教授主編的《醫(yī)經學派》一書。該書于2022年由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

      本周一我們主要學習:
      中篇  醫(yī)經學派主要醫(yī)家
      第七章  楊上善
     楊上善醫(yī)論摘粹、醫(yī)案和制方。
     醫(yī)論摘粹:人合,人與天地相參是中醫(yī)學乃至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觀點之一,也就是自然界中存在的都與人體器官組織相對應。
     經脈連環(huán),詳細論述了“凡刺之理,經脈為始,營其所行,制其度量,內次五臟,別其六腑!
      腑病合輸,論述滎輸治外經,合治內腑以及腑病的病候。
      色脈尺診,討論了望色與脈診的意義。
       敬請聆聽馬京雪醫(yī)師分享。
             祝賀河北中醫(yī)馬京雪中醫(yī)師在寧晉縣鳳凰臺講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分享了由曹東義教授主編的《醫(yī)經學派》   中篇  醫(yī)經學派主要醫(yī)家
      第七章  楊上善醫(yī)論摘粹、醫(yī)案和制方。
           楊上善在《明堂類成》序中云:“《太素》陳其宗旨,《明堂》表其形見,是尤天一地二,亦漸通之妙物焉”。因此, 可以認為《太素》《明堂類成》互為姊妹篇!短亍分饕钦J識生命,闡述人體生命現象、病變規(guī)律和疾病診治等內容,《明堂類成》則重在闡述生命之體經脈分布與穴位,以及命名原理等內容。由此可見,“太素”是以“氣一元論”為基礎,是一種客觀實在,是一種旨在闡明人體生命活動、病因病機及診治的規(guī)律。
總而言之,《太素》一書所說的“太素”,實為“太一”的別稱。而太一作為構成宇宙萬物的基本組成及基本規(guī)律,具有明顯的“氣一元論”思想特點,對于中醫(yī)學基本理論的構建,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太素》一書對人體生命活動、病因病機變化規(guī)律的研究,正是有了“太一”所蘊含的“氣一元論”思想,既承襲了《內經》理論體系,也對中醫(yī)天人相應思想、陰陽五行理論、臟象學說以及氣血津液理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感謝馬京雪醫(yī)師的講述和分享。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guī)則

QQ|Archiver|手機版|導航中醫(yī)藥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1 05:30 , Processed in 0.05278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