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發(fā)表在微信公眾號或B站的文章的評論或私信中,經常能看到有人把我罵作漢奸、賣國賊、五毛、美分、數典忘祖、網絡蛀蟲等等。即便我所做的不過是無償做點科普工作,讓大眾了解一些科學的最新進展,揭示一些謠言的真相,提倡一下科學精神,也絲毫不能幸免。
事實上,中國社會對于愿意出來做科普的科學家、科普作家或者熱心科普人士的評價是普遍不高甚至是漠不關心的,如果你在某些場合做科普,跟別人說你在做科普,除了那些破口大罵的,多數人會或明或暗地嘲諷你、鄙視你、攻擊你,其背后的心理可能存在以下幾種:
認為做科普是不務正業(yè)。事實上,中國絕大部分科研工作者的唯一職責是做好科研,發(fā)高影響因子的文章,而不包括什么所謂的科普。只要你能發(fā)大paper,你就是業(yè)界大牛,你幾乎可以得到你想要的一切資源。反過來,做科普?這能當飯吃嗎?有任何收益嗎?科研還做不過來,誰還有心思做科普?問問你自己實驗做完了沒有?

認為做科普是自討苦吃。以目前人類的經驗而言,無論在哪個時代,都會有個人群叫做“愚昧的大多數”,這個人群與精英群體幾乎存在著天然的對立,并且這幾年世界各國都有著民粹主義抬頭的跡象。社會大眾認為精英們掌握著話語權卻又不干好事,或是腐化墮落、治國無方,認為應該由自己或“自己的代言人”來決定自己的命運,在選舉對象、公投決策、科學問題上存在著明顯的反智主張。反智主義可以認為是那些能力不那么好、讀書不那么出色、掌握社會資源不那么多的人的一種精神需要,是有社會心理基礎的,這可以部分理解為底層民眾對上層人士掌握話語權的一種消極反抗,特別是中國還有著深重的反智傳統(tǒng)。因此這部分意見認為做科普是吃力不討好,不僅幾乎沒有任何好處,還要擔著身敗名裂的風險,弄不好還要被行騙者、大眾們從肉體上消滅。你看看中國有多少科學家有興趣做科普的?絕大多數都認為發(fā)高影響因子的文章才是自己的唯一追求。而如張啟發(fā)、戴景瑞、朱作言、何祚庥、饒毅、姜韜、嚴建兵、黃大昉、林敏等科學家們義務做點科普還要被罵作漢奸賣國賊呢,所以明哲保身才是最好的選擇。
認為做科普是自視過高。這部分意見認為那么多院士、校長、主任、教授、研究員等等都沒有出來做科普,都沒有把話說死,你一個小小的副教授、講師、博士、碩士、本科生、高中生、社會閑雜人等有什么資格做科普?你說話有任何權威性嗎?別以為你拿了某個學位就有多了不起,博士滿街走,碩士多如狗,不要讀了幾年書就忘了自己姓甚名誰,知識是永無止境的,科學也不是唯一正確的,書讀得越多的人才越知道要低調謙遜,因此出來做科普的人都是沒有自知之明、狂妄自大的。
認為做科普是徒勞無功。這部分意見認為精英之所以為精英,大眾之所以為大眾,正是因為有些人做到了大多數人所不愿付出的持續(xù)努力、不能堅持的長期學習、不敢承擔的重大責任、不曾具備的戰(zhàn)略眼光,才一步步地成長為各行各業(yè)的精英(此處只討論起點相同的情況),如果精英們的學識、水平、魄力反而不如大眾,那就不成其為精英了。因此,他們認為做科普是徒勞無功的,大眾其實并不具備被科普的條件,大多數人或者因為知識水平所限不能理解你的科普;或者因為反智思維影響不愿接受你的科普;或者因為既得利益所在千方百計阻撓你的科普。真正能接受你科普的人要么是本來就已經具備相關科學知識與思維的人,要么是不了解相關科學知識但同樣是經歷過科學訓練的人,要么是本來就已具備被科學思維說服潛質的未覺醒者,而那些原本就站死了某個立場卻能被你的科普言行說服的人可以說幾乎沒有。因此愿意做科普、熱心做科普的人是迂腐的、偏執(zhí)的、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書呆子。
認為做科普的人虛偽自私。持這部分意見的人以己度人,認為所有人都是無利不起早,不存在無私科普的人,你打假是因為有利可圖,你科普是因為博出位想出名,或者因為你是“轉基因利益集團”一分子所以才要科普轉基因食品是安全的,或者因為你是西醫(yī)(其實是現代醫(yī)學)既得利益者所以要整天“黑”中醫(yī),總之你不可能是一個沒有任何自己所圖的人,因此你所做的一切科普都是掛羊頭賣狗肉、拿著科學大棒壓人、是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

這些懷著嘲諷攻擊科普人士心理的人在那些純粹的造謠謾罵的裹挾下,共同造就了今天網絡上的評論環(huán)境,這正是一場民粹與反智的狂歡。在深厚的反智文化土壤里,文革中的中國大眾曾把知識分子視同反革命,反智主義盛行,知識分子們不僅在尊嚴上被打倒,而且在肉體上被消滅。然而幾十年過去了,這種情形本質上并沒有什么改觀,甚至在某些方面還有著全面的加深。民主和科學作為曾經的“德先生”和“賽先生”在如今的中國都有著被大眾全面否定的傾向,民主在大眾的觀感里不再是一個值得向往的字眼,相反變成了一個虛偽、無用的代名詞;科學也因為反科學文化人鼓吹的反科學思潮而被污名化,實行了幾十年的科教興國,大眾的科學素養(yǎng)卻并沒有得到多少實質性的提高,科學精神不僅得不到普及,還被低學歷人士視為低層次,科普人士們僅僅是希望用科學標準來探討科學問題,卻被污蔑為“迷信科學”、“科學教”;科普作家們僅僅是希望用擺事實講證據的方式討論問題,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卻被暴民們的謠言謾罵所淹沒。
在科普形勢如此惡劣的今天,如果不是懷著崇高的理想、秉著堅強的意志與樂觀的信念,有多少知識分子會有興趣做科普,去讓大眾獲取知識呢?看看科普人士們所受到的攻訐與污蔑吧。那些麻木不仁、冷眼旁觀、明哲保身的作壁上觀者,正是因為你們錯誤地認為做科普是不務正業(yè)、自討苦吃、自視甚高、徒勞無功、虛偽自私,是你們的不作為,讓中國變成了現在這樣,讓中國自主研發(fā)的轉基因作物得不到推廣。不要以為科普人士們所遭受的攻訐與污蔑沒有發(fā)生在你身上,你就可以獨善其身,將來你也會因為某種原因被這同一群暴民的怒火所吞噬。
正如剛才的意見所言,無論在哪個時代,都是少部分精英面對大部分民眾。如果大眾尊重知識,精英總體上是可以引領社會前進的;但如果大眾厭棄知識,民粹橫行,那么精英會被通通打倒,整個社會就會全面倒向反智,退化為愚昧落后。但在這個關系中,大眾和精英都是有責任的,大眾有尊重知識、珍惜人才、尊重社會契約的責任;精英有做好服務、做好研究、做好科普與解釋的責任,但相對而言精英的責任更大,因為大眾雖然會鬧情緒,有時甚至會推翻精英,但他們終歸需要精英去引領他們前進。

科普從來不是容易的事,正如中國人目前仍然大多數是中醫(yī)粉,但至少科普人士給了他們一種另外的聲音,這其中就多多少少會有一些人醒悟過來,特別是那些本來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的人,“廢醫(yī)驗藥”思想的存在會引發(fā)他們的思考,并進而促進批判性思維的覺醒。所以我們的喚醒對象不是頑固的中醫(yī)粉,而是那些被迷惑、蒙蔽的人,只要多一個人從相信中醫(yī)變成批評中醫(yī),這就是科普的最大意義,因為從來只有從中醫(yī)粉覺醒成為批評中醫(yī)的人,沒有從批評中醫(yī)的人重新變回成中醫(yī)粉的,一旦把問題想明白了,就會從此受益。